新聞聯播主持人都與自媒體合作,給他們吆喝去了?你在網上看到的新聞聯播主持人,不僅可能是假冒的,連發布的賬號都可能是高仿的。據報道,近期,國家網信辦持續加強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范網上新聞傳播秩序,督促網站平臺強化新聞信息內容管理,處置一批假冒仿冒新聞單位、冒用新聞欄目照片等的違法違規賬號。
相關通報內容截圖。圖據“網信中國”
明明只是個人注冊的自媒體號,卻要在頭像、名稱、簡介上做文章,努力裝扮成正規媒體的模樣;明明沒有新聞采編和發布的資質,卻以“觀察網”“新聞網”等名頭招搖網絡,屢屢發布所謂“新聞”。更有甚者,把公眾熟知的權威新聞欄目圖片、主持人照片當作“自產報道”的素材道具,或狐假虎威,增加報道可信度;或制造“標題黨”,混淆視聽……“李鬼”媒體的種種偽裝手法,可謂肆無忌憚、惡劣至極。
驅動“李鬼”頻頻招搖的,無非一個“利”字。他們根本就沒有新聞真實的概念,也不在乎被碰瓷者的感受,圖的只是關注度及背后產生的流量費、廣告費,乃至“敲竹杠”的黑金利益。看起來,“李鬼”發布的只是幾篇文章、幾段視頻,但其對社會生態帶來的危害,不可小覷。對于被碰瓷的媒體來說,“李鬼”招搖撞騙,損害媒體聲譽和形象。媒體即使想要維權,也頗為困難。對公眾而言,“李鬼”發布的信息,往往極具迷惑性、誤導性和煽動性。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偏信誤信,不知不覺被誘導購買各類產品,最終遭受財產損失。更重要的是,“李鬼”的橫行,讓網絡信息秩序陷入混沌,嚴重透支輿論公信力。
多年以來,仿冒媒體的“李鬼”賬號就已被納入整治視野。相關部門對“李鬼”查了一批又一批,也推出了“紅V標識”等認證亮牌措施。然而,各類“李鬼”媒體號依舊暗流涌動、打而不絕。公眾辨別力差,自然是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李鬼”賬號造假、碰瓷的成本低、收益高,被查處后代價大多是禁言封號,大不了再重新起號。
對“李鬼”媒體的打擊整治,需要持續和常態化。與此同時,要真正壓實相關網絡平臺的主體責任。平臺不能老等著被點名通報,而要把審核把關的責任落實落細。諸如“黑龍江新聞觀察網”“互聯網新聞網”“瞭新社”等賬號,高度碰瓷正規媒體,本不應該輕易通過審核注冊并持續發布“新聞”。一些網絡平臺在審核過程中是不知道不掌握,還是為了流量而睜只眼閉只眼?平臺不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交叉驗證、動態追蹤,掐滅一些人狡兔三窟、另起爐灶的心思。
信息爆炸的時代,正規媒體的公信力愈加可貴,真實權威的信息不能成為奢侈品。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不容“李鬼”媒體繼續招搖,更不會坐視“李鬼”作妖,透支輿論公信力。
媒體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