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別客氣,來了就像走親戚一樣。”初秋的北京,一場雨后,老撾駐華大使館內飄散著淡淡的占芭花香。記者走進會客廳,老撾駐華大使宋蓬露出笑容,親切地說道。
那天午后,這位老撾革命者的后代、資深外交官,以及中老友誼半個世紀的見證者,向記者娓娓道來一個個親身經歷的故事,講述兩國之間根植于歷史的深厚情誼。
回望過往,宋蓬說自己人生的轉折點,是在“六七學校”。
20世紀60年代,老撾正處于抗美救國戰爭的關鍵時期。為保障革命者子女的安全與教育,經中老兩國領導人商定,中國于1967年在廣西南寧創辦了“六七學校”——全稱為老撾中央干部子弟學校。
“在那里,我們接受了全面教育,視野也得以開闊。”與中國師生朝夕相處的點點滴滴,宋蓬始終銘記于心,他說那是中國人發自肺腑的善意,更是對老撾人民實實在在的支持。
他特別提到,現任老撾總理宋賽·西潘敦、國會主席賽宋蓬·豐威漢等多位高層領導人,都是“六七學校”的校友。現任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通倫·西蘇里,當年正是以教師身份帶領學生赴中國學習。
宋蓬動情地說:“沒有這些老師,就沒有現在的我。”
“中國人與我們并肩戰斗,守護理想”
在追溯兩國深厚情誼時,宋蓬提到了一個鮮為人知卻意義重大的地點——老撾北部華潘省未央賽縣的“中國洞”。
這是一處龐大的天然溶洞群,該溶洞靠近老撾人民革命黨領導核心的戰時指揮所,在美軍對老撾實施大規模轟炸的戰爭年代,它也是中國援老人員的隱蔽基地。
“大家在洞里一起生活、一起開會、一起制定戰略。中國人不是遠遠地站在外面援助,而是和我們并肩戰斗。”宋蓬說,在最危險的時刻,中國專家與老撾革命者同吃同住,用血肉之軀守護共同的理想。
時間無言,山河見證。從1962年到1978年,應老撾請求,中國先后派遣超過11萬人次的解放軍工程兵和防空部隊進入老撾。他們修筑公路、架設通信線路、執行防空任務,許多人為此獻出寶貴的生命,長眠于老撾的土地。至今,老撾境內仍有多座中國烈士陵園,靜靜訴說著這段用鮮血寫就的歷史。
“老撾人永遠不會忘記,在最困難的時候,是誰站在我們身邊。”寧靜的會客廳里,回蕩著宋蓬堅定有力的話音。
從云南到鐵路,合作落地,情誼流動
作為中國唯一與老撾接壤的省份,云南省在中老合作中扮演著“第一通道”的角色。
宋蓬指出,云南不僅是地理上的“鄰近者”,更是人文交流與務實合作的“先行者”。他舉例說,云南省主辦的中老雙語雜志《占芭》已成為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雜志內容貼近實際,既介紹中國發展經驗,也展示老撾文化與生活,促進了民心相通。“這不是單向的宣傳,而是雙向的對話。”
當前,中老鐵路作為雙邊最顯著的合作成果,已取得積極成效。這條全長1035公里的現代化鐵路自開通以來,有效帶動了沿線城市的經濟發展。宋蓬表示,近日老中雙方簽署中老鐵路“一地兩檢”政府間協議,未來旅客出入境將只需上下車一次,實現“一次排隊過四關”,通關總時長有望在現有約2小時的基礎上大幅縮減。“這不僅是中老鐵路通關便利化的重大探索成果,也將為未來泛亞鐵路網的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范本。”
老撾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響應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宋蓬說,老撾相信,真正的多邊主義不是口號,而是像修鐵路、建學校、共戰風雨這樣的具體行動。
采訪臨近尾聲時,宋蓬望向窗外:“老中友誼是由一代代人用犧牲、信任、攜手、前行建立起來的。”他希望,兩國年輕人能真正了解“六七學校”的故事,走進“中國洞”,坐上中老鐵路,去感受這份情誼的分量,把真實的記憶、真誠的友誼,一代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