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關注女子100米欄項目的?
作為一個從業17年的體育記者,還是田徑條線記者,說來慚愧,2023年以前,我從未真正關注過這個項目的任何一場比賽和任何一位中外運動員。
昨晚,東京田徑世錦賽女子100米欄決賽落幕。瑞士選手迪塔吉·坎邦吉跑出12秒24奪冠,創造瑞士國家紀錄,尼日利亞名將阿姆桑以12秒29收獲銀牌,美國的格蕾絲·斯塔克以12秒34摘銅。
9月15日,瑞士選手坎邦吉在奪冠后。 當日,202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女子100米欄決賽在日本東京舉行。 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9月15日,尼日利亞選手阿姆桑(左)和美國選手斯塔克在比賽中沖線。最終她們分獲亞軍和季軍。 當日,202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女子100米欄決賽在日本東京舉行。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決賽的八條跑道,沒有一位亞洲選手。八名決賽選手來自歐洲、北美與非洲,這幾乎把當下女子短跨的“頂尖實力版圖”攤開在我們眼前了。
還有一個更扎眼的現實:在中國短跑整體提速的這些年里,中國女子100米欄與世界的差距并未縮短,反而被越拉越大。中國該項目紀錄依舊停在1993年北京全運會的12秒64(張瑜創造),而那一時期的世界紀錄是保加利亞名將約爾丹卡·多恩科娃1988年創造的12秒21。此外,若以1993年斯圖加特世錦賽冠軍成績12秒46作參照,我們與當時世界冠軍的直觀差距約0.18秒。
再看當下:東京世錦賽冠軍成績是12秒24,現行世界紀錄是阿姆桑在2022年跑出的12秒12。中國在該項目上現役跑得最快的女子選手,室外個人最好成績為12秒74。這個成績與東京冠軍的直觀差距約0.50秒,與世界紀錄的差距約0.62秒——相較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與世界頂尖實力的“數字距離”確實更大了。
在杭州亞運會女子100米欄決賽中,中國選手林雨薇(左一)以12秒74的成績獲得冠軍,吳艷妮在賽后與林雨薇合影。而幾個月以后的全國田徑冠軍賽上,吳艷妮也跑出12秒74,創造個人最好成績并奪得冠軍。
但這個項目如今受到的關注,顯然比當年多得多,這里面當然有傳播媒介變化的原因,但更多還是“人的因素”。這也是為什么我在文章開頭特意提到2023年這個時間點——那一年,吳艷妮橫空出世了……
那一年,她在成都大運會決賽跑出12秒76奪得銀牌,一天之內兩次刷新個人最好成績,也達到了奧運參賽標準。那之后,“女子短跨”的話題第一次闖入更大范圍的公眾視野。
2024年,她把室外個人最好推進到12秒74;2025年3月在南京的世界室內錦標賽,她又以8秒01刷新60米欄全國紀錄。對業內或小部分田徑愛好者而言,這些數字意味著中國女子短跨保持在亞洲一線水平;但對廣大的受眾而言,吳艷妮讓這個門檻不低、門道很多的項目,終于有了可被記住的名字和面孔,有了去關注一下、了解一下的動因。
當然,頂尖的賽場從來都是實力說話。東京世錦賽預賽,她跑出13秒12,無緣晉級,這離她的參賽目標差距很大,就算沒有出發那一下受到影響,她與世界頂尖選手的差距依然是巨大的——欄間節奏、起跑反應、前三欄架構與后程穩定性等等……
而競技成績之外,圍繞吳艷妮,也一直存在兩種幾乎對立的評價。一種聲音喜歡她的自信、坦率與鏡頭感,認為她用更當代的方式把冷門項目“拉到臺前”;不少媒體也都以此為切口,記錄她從“破圈”到追求更高競技兌現的心態轉變。
另一種聲音對她的張揚、妝造、表達方式提出質疑,認為“成績尚未世界頂尖就不該如此張揚”。類似的爭論在成都大運會之后、巴黎奧運賽季乃至當下東京世錦賽期間都反復出現。
有一些爭議也確實很難回避。2023年杭州亞運會女子100米欄決賽的起跑風波,讓她在更強的聚光下道歉、解釋,也把公眾對“規則”“禮儀”和“表達”的討論推到臺前。爭議來過又走,但“標簽”已經留下了。
不得不承認,競技體育首先看成績,這是底線;但我更在意另一個事實——在我們與世界差距并未縮小、甚至一度被拉大的這段時期,女子短跨卻獲得了從未有過的持續關注。以往鮮少被討論的欄間節奏、技術細節和訓練方法,被更多人提起,哪怕是爭論,也在無形中拓寬了這個項目的關注面。正如一位解說所言,“要感謝這些女孩把觀眾帶回來看跨欄”,我想,這些增長起來的關注,多多少少會沉淀為資源——推動項目普及推廣、推動青訓發展的資源。
吳艷妮從來沒有回避差距,而只要有人愿意付出努力,年復一年站到世界級賽道上,讓差距暴露在陽光下,那這種“被看見”就有它的意義,這條路就不會白走。
恭喜瑞士田徑,在這個東京之夜,他們有新的國家紀錄。對于我們這樣的追趕者而言,沒有別的捷徑,但至少好消息是——這個項目,有人在看了。
吳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