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館里,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場景:眼看許久沒人的座位,卻因為擺放著他人物品而無法落座。近期,多地圖書館對此出手,采取張貼標注時間的溫馨提示單、放置倒計時沙漏等方式,來治理占座亂象。一張貼條、一個沙漏,管得住“占而不用”么?
圖書館座位“有物無人”,備受詬病。占座物品五花八門,從書本資料到水杯零食,甚至一支筆、幾張紙也能宣告“主權”……調侃也好,生氣也罷,面對私人物品,大多數讀者更多的是無語,只能默默走開。
國家圖書館閱覽區里的占座現象。北京日報客戶端
盡管多數圖書館的管理制度或文明公約中都有“請勿占座”的明確規定,有的圖書館還將“請勿占座”的提示張貼在顯眼處,但占座現象依然屢禁不止。為了“搶”到座位,讀者們費盡心機,不僅大排長隊,甚至出現了互幫占座的情況,還有人總結所謂“占座攻略”。
要知道,圖書館座位作為公共資源,本不應被長時間“請物占座”。這背后,存在一部分人公共意識缺位,對規矩視而不見,但也有座位稀缺造成的無奈。占座原因復雜,也確實影響讀者體驗,呼喚更精細更有效的治理。
具體到治理的實操層面,解決占座問題確實不易——面對頻發的占座行為,只是柔性提倡,沒有剛性約束,效果有限;怎樣算不合理的占座、多久算不歸、如何能重新釋放被占座位等等,也需達成共識。
做好座位管理,明確占座的邊界,一些圖書館正在嘗試。比如,有的推出“紅綠提示單”,在非用餐時段離座超30分鐘、用餐時段離座超60分鐘的座位,將會被工作人員貼上綠色或紅色提示單,表明該座位將給其他讀者使用;有的放上沙漏,臨時離座時即啟動沙漏,一旦沙漏流盡座位便自動開放;有的引入預約系統,讀者通過APP預約座位,超時未到則自動釋放;有的提出對于多次違規占座的讀者,將其列入不文明行為名單,以此督促大家自覺遵守規定……這些“可視化規則”,讓占座治理更加客觀、公正,也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除了存量治理,也有不少圖書館在增量上想辦法:在周末、假期等高峰期,或是延時開放、增加臨時座椅,或是優化布局,將展覽區臨時改為閱讀室,或是創建藝術圖書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今天,全民閱讀蔚然成風,到圖書館去已成為生活新風尚,數據顯示,2024年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13.4億。通過動態擴充,拓展圖書館的承載量,讓“座位”供給更靈活,才能從源頭緩解“搶座焦慮”,讓更多想在圖書館閱讀、自習的讀者得償所愿。
圖書館面臨的不止是占座問題的治理,而面對類似困境的公共空間也不只是圖書館。可以想見,公共空間目之所及難以實現“人均一座位”,而一張貼條、一個沙漏也不會成為萬能解法。但只要直面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公眾的“痛點”,某種意義上正是提升公共服務的著力點和發力點。解決一個個點上具體問題邁出的每一小步,連起來就是公共服務越來越精細的一大步。
公共空間的秩序不僅靠規則,更靠人心。那些輕拿輕放的自覺、壓低聲音的克制、彼此謙讓的禮貌,本就是人與人間最珍貴的默契。對于公共空間的科學治理,既是在守護公共資源的公平利用,也是在涵養文明的社會共識——你留下的空位,或許正是他人急需的便利;人人都尊重規則,就能形塑更和諧有序且人人受益的美好環境。
圖書館,占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