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近日報道,社交平臺上出現不少兜售“起號漲粉”教程的賣家,甚至有人聲稱可“快速起號”“暴力起號”,價格從8元到70元不等。不少賣家宣稱,虛構人設吸引流量等做法“可行且不會違規”,教程中還會傳授如何規避平臺規則風險。此事引發網友廣泛關注。
“中國籍女子嫁到外國貧民窟求助回國”“54歲阿姨考上研究生”……近段時間以來,多起網絡鬧劇接連上演。這些故事雖在短期內引發大量關注和討論,但本質虛假,不僅消費公眾情感,更構成欺騙。其背后,正是不少人企圖通過“暴力起號”的方式來博眼球、引流量,進而獲取經濟利益。
“暴力起號”嚴重破壞網絡生態,導致虛假信息和低質內容大量傳播,甚至誘發群體對立。而那些售賣“暴力起號”教程的商家,正是這一亂象的重要推手。他們精準利用部分人“急于變現”的心理,把編造痛點、制造沖突包裝成運營技巧,有的甚至以推銷高價課程為名行詐騙之實。當教程把“說謊”包裝成可復制的“方法論”,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放棄真實創作,轉而加入造假行列。這不僅削弱公眾對網絡信息的信任,破壞社會誠信體系,而且其宣稱的“7天漲粉10萬”等話術也涉嫌違反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關禁止虛假宣傳的規定,必須以“零容忍”的態度予以整治。
然而,治理售賣“暴力起號”教程的亂象,仍面臨“定性模糊”與“打擊滯后”的難題。一方面,此類教程內容多游走于“教唆造假”與“內容技巧”之間的灰色地帶,比如宣稱“適度藝術加工”,既不鼓勵“造假”,又暗示可以虛構情節,使監管部門難以準確界定違法邊界;另一方面,傳播渠道隱蔽,除電商平臺外,一些教程還通過社交群、網盤鏈接等隱秘渠道傳播,監管部門難以全面排查。往往等到發現時,教程已被大量下載傳播。因此,亟須監管部門、網站平臺、社會公眾共同發力,形成治理合力。
對于監管部門來說,要持續深化專項整治,嚴厲打擊編造虛假信息、誤導公眾等違法行為,提高違法成本。對于涉嫌虛假宣傳等其他嚴重違法行為的,不能僅限于封號處理,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針對教程在社交群、網盤等隱秘渠道傳播的特點,要善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對社交群、云盤等隱蔽空間的穿透式監測,推動治理從“事后查處”向“源頭攔截”轉變。
平臺則必須扛起主體責任,從“被動審核”轉向“主動防控”。一方面,要升級關鍵詞識別系統,對“暴力起號”“編造吸睛”等敏感詞加強監測,及時下架違規內容;另一方面,要對售賣創作教程的商家進行資質審核,要求其簽署承諾書,明確不得包含虛假誘導內容,一旦違規,可采取限流乃至永久封禁賬號等舉措。此外,平臺還可在創作者后臺增加“誠信創作提醒”,對購買過可疑教程的賬號重點監測,從源頭遏制虛假內容產出。
社會公眾也需清醒認識到,“暴力起號”教程實為“短期流量毒藥”,絕非“變現捷徑”。那些依靠虛假內容起號的賬號,終會被內容反噬、被用戶拋棄。公眾既要提高辨別能力,不購買、不傳播此類教程,也要積極舉報違規內容。
互聯網的核心價值,在于傳遞真實信息、促進真誠交流。當“暴力起號”把創作異化為“說謊比賽”,不僅傷害誠信創作者,更會透支整個網絡空間的信任基礎。唯有各方協同發力,斬斷教程售賣的灰色鏈條,扭轉“流量至上”的歪風,才能讓創作回歸真實本質,還網絡空間一片清朗。
暴力起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