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行情太好了,現在短劇就缺老太太,你們的生活經驗就是演技”“六七十歲的長輩演員嚴重緊缺。有劇組為尋‘霸總爹’開出日薪5000元”……近段時間,各大社交平臺不斷推送著類似內容——視頻里,主講人情緒飽滿,極力渲染退休后投身短劇拍攝的種種“好處”。而業內人士直言:“豎屏短劇稍微出色點的女主,日薪也就8000元左右。5000元招‘爹’?要么是噱頭,要么就是配合某些高價培訓班做的營銷,目的很明確——收割老年人的退休金。”(見9月15日《南國早報》)
隨著微短劇的風靡,這類宣傳對不少“銀發族”極具吸引力。事實上,所謂“高薪招演員”,本質上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營銷。當老人被“高薪”吸引,進而向培訓機構咨詢時,這些機構往往會先以“形象符合”“潛力十足”穩住對方,轉而拋出“需先參加演技培訓”的要求——從幾千元的基礎班到上萬元的進階課,費用層層疊加,卻不明確承諾“培訓后必能接戲”。等到老人交完錢、上完課,要么被以“演技不達標”為由拒絕推薦進組,要么只能接到僅有幾句臺詞、日薪幾百元的龍套角色,與最初承諾的高薪相去甚遠。
這類騙局之所以能得逞,在于精準抓住了銀發群體的心理弱點。一方面,退休老人有充足的時間,渴望嘗試新事物、實現自我價值,“當演員”無疑足夠新奇;另一方面,部分老人對短視頻平臺的營銷話術缺乏辨別力,容易被虛假承諾迷惑。而培訓機構正是利用這份“期待與信任”,用“低門檻、高回報”的幻象,讓本應安享晚年的老人掉入陷阱,最后不僅希望落空,還損失了養老錢。
守護銀發族的“養老錢”與“演員夢”,對監管部門而言,應加強對短劇及其培訓行業的排查,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引流、高價培訓圈錢”的違法行為,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懾;社交平臺須壓實內容審核責任,下架夸大其詞的招聘宣傳,阻斷騙局傳播渠道;子女和社區要多與老人溝通,科普此類詐騙套路,幫助老人建立理性認知,“沒有不勞而獲的高薪,也沒有無需門檻的演員路”。
當“日薪5000元”的泡沫被戳破,我們更該關注的是,如何不讓此類鬧劇“換個馬甲”反復上演,如何讓銀發群體的晚年生活既充實又安心,這需要社會各方持續探索。
短劇,銀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