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安徽霍山學子金正林一家退還近60萬元善款的新聞打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的心。2019年,14歲的金正林中考取得全縣第35名的優(yōu)異成績后,被確診為急性白血病。面對高昂的治療費用,母親胡奇卉兩次通過網(wǎng)絡籌款平臺發(fā)起求助,28689位素不相識的網(wǎng)友在極短時間內捐款589092元,幫助這個家庭渡過難關。如今,金正林已康復并考入湖南大學,一家人不僅全額退還了所有善款,還積極投身公益事業(yè)。網(wǎng)友紛紛點贊:“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樸素的話道出了對這份誠信與感恩的認同。
這是一場“受助-自助-助人”的公益接力。從最初在生死邊緣接受社會援助,到母親凌晨3點起床做包子自力更生,再到全家積極獻血、登記器官捐獻回饋社會,金正林一家完成了從受助者到施助者的華麗轉身。兒子受助后,母親胡奇卉20多次獻血,夫妻二人共同登記器官捐獻,這些行為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簡單的報恩,而將個人經(jīng)歷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正能量。這場公益接力不僅讓善意得以延續(xù)和放大,還形成了一種正向激勵:今天的受助者可能就是明天的施助者,每個人都是公益鏈條上的受益者和貢獻者。這種雙向流動的互助模式,讓公益不再是單向的施舍,而成為社會成員之間的守望相助。
從法律上看,接受善款并無退還義務。在慈善領域,法律規(guī)定的是底線,而道德追求的是高線。金正林一家自覺選擇和追求了道德高線。主動償還“道德債”,實際上是對社會信任的一種投資——當善意得到真誠回應,當誠信成為自覺選擇,整個社會的信任基礎自然會更加堅實。這種超越法律要求的道德自覺,恰恰是社會信任體系最珍貴的黏合劑。真正的文明社會從來不是靠法律的強制來維系,而是靠每個人內心的道德律令和對美好的共同追求。
事實上,近年來這樣的暖心事件并不少見。2023年,來自江蘇鎮(zhèn)江的90后女子丁瑛在丈夫從ICU康復后,將所有善款原路退回水滴籌。類似個案雖在細節(jié)上各有不同,但都體現(xiàn)了知恩圖報的傳統(tǒng)美德。
當然,我們也必須正視網(wǎng)絡慈善面臨的信任危機。虛假募捐、善款濫用等負面事件時有發(fā)生,公眾對網(wǎng)絡募捐平臺的信任度受到影響。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金正林一家的做法顯得尤為可貴。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陌生人之間通過網(wǎng)絡慈善傳遞善心是可行的。當越來越多的受助者能夠在渡過難關后主動退還善款,形成良性循環(huán),整個社會的慈善資源將得到更高效的配置,更多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將及時獲得幫助。
讓善意持久傳遞,需建立一套透明、可持續(xù)的慈善機制。首先,網(wǎng)絡募捐平臺應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讓每一筆善款的去向都清晰可查,同時建立善款使用的追蹤機制,定期公布受助者的康復情況和善款使用明細。其次,要充分發(fā)揮典型案例的示范效應,讓更多人了解并認同這種價值觀,讓誠信者受尊重、得實惠,讓失信者受懲戒并付出代價。當誠信真正內化為全民的自覺行動,個案的星星之火才能形成燎原之勢,推動整個社會風尚的向善和改善。
責任編輯:高瑋怡金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