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隴曲又被稱為隴中小曲,流傳于甘肅以及新疆、青海等地,尤其盛行于甘肅隴中定西及其周邊地區。隴曲的聲腔曲調與秦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說秦腔是發端于甘肅、陜西的舞臺大戲,那么,隴曲則是一張“秦腔的底片”,是隴原兒女喜聞樂見的“家鄉戲”。
最后一抹夕陽沉沉落下,夜幕籠罩蘭州。此時,一縷燈光將彩繪刀雕的人偶投射在白布上……
白布的后面是一座不足20平方米的帳篷。帳篷內,87歲的老藝人劉福特意穿了件白色襯衣,坐在17名藝人中間,時而撥弄琴弦高聲伴唱,時而指揮著鑼鼓鐃鈸敲敲打打;帳篷外,消夏的人群圍攏過來,伴著鏗鏘悠揚的旋律和板腔高昂的聲調,在《教賢良》《三對面》等傳統隴曲中,觸摸中國民間戲曲的非遺魅力。
今年夏天,由甘肅省藝術基金辦公室和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聯袂主辦的第二屆黃河小劇場戲劇周,在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進行。劉福和他的劉山三隴曲劇團帶來的皮影戲《隴中小曲》,是5部受邀演出的劇目中唯一的甘肅省級非遺項目,在產業園輕奢新潮的都市消費氛圍里,如一縷田野清風,徐徐吹來,格外誘人。
63載的戲曲時光
“我的家就在定西市安定區鳳翔鎮小西岔的劉家山下,因為祖孫三代同臺演戲,所以當初取名劉山三皮影戲班。”在一塊鋪滿歷史照片的展板前,劉福老人的二女兒劉巧霞對《工人日報》記者介紹道。
還有一種說法,劉山三也是“633”的諧音,銘記著這個民間戲班的成長歷史。1963年3月,時年25歲的劉福,在農家院落里組建皮影戲班;1984年3月,46歲時,成立劉山三隴曲劇團;2006年3月,創辦了“隴曲大院”,成為研究隴曲、弘揚隴曲的一方民間陣地。
63年來,在隴中大地的溝溝壑壑中,劉福帶領劇團跋涉了周邊9縣區34鄉鎮的2.6萬多公里,為近220萬人(次)的觀眾,唱出了近1200多場皮影戲和鄉村劇,聲腔和旋律影響了田間地頭的幾代人。
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3月,隴中小曲也被列入甘肅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劉福成為代表性傳承人。
在中國戲曲生態圖譜中,隴曲也是絲綢之路上曲藝交融的結晶。從敦煌莫高窟遺書中保存的曲詞就可以看到,隴曲的腔板和唱詞也承載著唐宋以來民間藝術的基因。
63年來,劉福在他的農家小院里,每周六晚上和周日教戲、說戲,數十年來雷打不動,成為公益教戲、送戲下鄉的典型代表。
2023年5月,甘肅省政府在給劉山三隴曲劇團成立60周年的賀信中說:“隴曲是隴原大地代代傳承的文化瑰寶,劉山三就是薪火相傳的杰出守護者。”
從大戲到小曲,從小曲到大戲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劉福和兒女們開始整理、刻印隴曲資料,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搜集整理、演唱研究,于2005年編著了60余萬字的《隴中小曲》一書正式出版發行,這是隴中小曲的第一部文化著作。
“現在,非遺文化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我們更有責任將隴曲繼承好、弘揚好!”劉福說。
在多年的演出實踐中,劉福借鑒當代秦腔打擊樂的特點,創編隴曲鑼鼓譜,填補了隴曲無程式化伴奏的空白,以“梆子為板,銅鈴鼓為眼”的板眼結構為基礎,加入大鑼、鐃鈸等樂器,形成“板腔與曲牌連綴混合體格”,突破了“隴中小曲”單一曲牌體的局限。
在唱腔上,劉福歸納了“四板十腔四十調”體系,涵蓋四四板、四二板等節拍類型及“越、宮、思、山”等十種基本唱腔,使民間藝人的即興演唱走向規范的舞臺劇場。
近年來,他陸續將《蘭橋擔水》等百部地攤小戲搬上舞臺,完成從“地攤演唱”到“舞臺表演”的跨越,并通過移植《二進宮》等秦腔經典劇目,豐富隴曲劇目的儲備。他還創編《參加保險好》《共產黨員》等現代戲,宣傳政策法規,將地方黨史、革命史融入隴曲敘事,創編演出《馮玉潔》《拱手感謝共產黨》等現代隴曲,用鄉音講述紅色故事。同時,啟動“數字存檔”計劃,用高清影像記錄瀕危曲牌,讓百年旋律永不消逝。
風雨無阻送戲下鄉
有戲臺就粉墨登場,沒有戲臺就搭帳篷唱皮影。每次演出,劉山三隴曲劇團就掛出這副對聯——“三代人春秋不輟傳承隴曲,六十載風雨無阻送戲下鄉”。
黃土高原的溝壑間,風沙常伴。可每逢年節或農閑,劉山三隴曲劇團就背著鼓、提著琴、扛著幕布,在蜿蜒山路上跋涉而來。他們從不提前索要報酬,也從不因路遠而推辭。哪怕村莊只有幾十戶人家,只要一個電話打到“隴曲大院”,劉福一家便立刻收拾行裝,三代人齊上陣,把戲送到田埂邊。
一年深冬,天降大雪,山路結冰,車輪打滑,他們只好將樂器綁在背上,徒步三小時抵達。村民感動不已,自發清掃曬場,搭起防風的塑料棚子。沒有舞臺,他們就用幾塊門板拼成臺面;燈光不足,就借來手電筒和車燈照明。寒風刺骨,演員們的手凍得通紅,可一開嗓,那高亢婉轉的隴音便如暖流般涌遍全場。老人們眼含熱淚跟著哼唱,孩子們圍在幕前看皮影晃動,整座山村沉浸在久違的歡騰中……
在劉福的帶領下,女兒劉巧霞掌管唱腔教學,嗓音清亮如泉;兒子劉漢峰精通鑼鼓經,節奏穩如磐石;孫輩中的大學生還主動學習錄音技術,參與非遺數字化工程。每逢周六,“隴曲大院”里三弦聲不斷,周邊九縣的愛好者紛至沓來。
一張木桌、幾把舊椅,就是教室。一句句教唱,手把手糾正口型與氣息,學員中有放羊的老漢,也有剛放學的小學生。60多年來,1435名學員從劉山三隴曲劇團走出,孵化的24支鄉村業余劇團相繼成立,如同星星之火,點燃了整個隴中鄉村的文化夜空。
“隴中小曲這個不見經傳,曾不被人重視的地方演唱藝術,經劉山三幾代傳人的艱苦努力,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既保留了傳統藝術精華,又具有了新的時代特征。”2011年,當隴中小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劉福接過傳承人證書時,雙手微微顫抖。他知道,這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
劉福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