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在書上幫我簽個名!”9月11日下午,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第一實驗中學內,十幾名“追星”的學生從禮堂一路小跑出來,他們手中拿著中國科學院剛為該校捐贈的圖書,而被他們圍住簽名的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徐星。
兩個小時前,在徐星《恐龍科學發現的故事》的科普講座上,學生們第一次能夠與院士面對面交流。
孩子們能有這次交流機會,得益于中國科學院在9月11日至14日主辦的“院士專家走進定點幫扶縣專題活動”。這場科普講座也是近10年來,該院“智”援水城區的一個縮影。
中國科學院幫扶團隊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推廣的防雹網技術,能有效保護網下作物,在全市已推廣超萬畝。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蔣繼璇/攝
為孩子“摘”一顆科學的星
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家?講座伊始,徐星向大家拋出兩個問題,開始講述自己職業生涯中發現恐龍化石的故事。臺上的他戴著銀框眼鏡,身穿灰藍色襯衫,筆挺儒雅,十分貼合“科學家”在大家眼中的形象,但在他展示的工作照中,盡是黃沙戈壁里扛著鐵鍬、被曬得黝黑的自己。
“在貴州省侏羅紀早期的地層中,有很多恐龍化石的發現,比如這就是來自安順市的一個最新發現。”聽到家鄉貴州,學生們興奮地朝屏幕望去。
“像這類非常精美的化石”,徐星指著圖上化石與巖石交疊的結構說,“我們把它叫作‘恐龍三明治’,不過我想沒人愿意用嘴巴品嘗它。”臺下發出笑聲,徐星也笑了笑,“但對科學家來說,它是很‘美味’的”。
作為世界上發現和命名恐龍種類最多的人,“恐龍院士”徐星在國際學術圈享有很高聲譽,但此刻在這所西南中學的小禮堂里,他的科普語言卻幾乎沒有理解門檻,生動風趣、通俗易懂,大家都聽得入神。
“每次做科普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一定會講一些跟本地相關的科學認知或發現。”徐星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如果孩子們沒有親近感,就不一定有興趣了解背后的科學內容。”在他看來,科研工作是個人探索的過程,但科普工作卻是要面向一群人的,“就算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如果聽眾不能理解你的語言,那就不是成功的科普”。
“科學創新的源泉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正如你們校訓所說,‘面向未來,探索未知’。”講座中,細心的“恐龍院士”還提到了水城區第一實驗中學的校訓,他也用數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故事,向學生展示了他眼中的“科學”與“科學家”。“科學家是非常執著且充滿好奇心的群體,如果能通過這些科普,讓孩子們理解這些品質,不論他們想做科學還是其他領域,我想都非常有意義。”
張書耀是該校初二年級的學生,講座結束時,他舉手向徐星提了一個問題,“徐院士,您說很多化石都是在行程最后一天意外發現的,如果沒有您所說‘最后一天的幸運’,您還會繼續堅持嗎?”他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
“意外發現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即使沒有這種高光時刻,我們也要學會在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中找到閃光點。”徐星說。
徐星并非第一個來到水城區開展科普教育的科學家。自2017年起,中國科學院派駐科技幫扶工作隊進駐水城區,逐步在12個點位部署27個科研項目,開展多領域的科技幫扶,共有20多個研究單位、60多名科學家參與。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余意是科技幫扶工作隊成員之一,2024年11月來到水城后,他一直負責科學教育板塊的幫扶。余意介紹,水城區科學教育資源缺乏,專職科學教師人數遠低于貴州省平均水平,實驗教學設備落后。除了捐贈教學設備外,中國科學院這些年也在持續幫助水城提升科學教育“軟實力”,不僅長期鏈接各方資源,對當地科學教師開展培訓,還結合本地產業資源,組織活動比賽、建立科學課題組等,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中國科學院擁有大量的優質科研資源,“我們一直想把這些資源轉化為中小學需要的教育資源。”余意說,科研資源科普化,科普資源教育化是中國科學院科普教育團隊一直想做的事情。諸如徐星等院士專家的科普講座正是科研資源科普化的體現,而在科普資源教育化方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自2020年就開始研發打造適用于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和科普創新服務平臺,投資超3000萬元。該平臺今年在水城區初步上線,已有4所中學首批接入使用。
今年6月,在貴州省教育廳推薦下,水城區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未來,中國科學院科技幫扶團隊也希望能將“水城經驗”輻射西部,形成可復制的科教融合模式。
中國科學院幫扶團隊幫助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選育的刺梨品種。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蔣繼璇/攝
“土資源”成“金產業”
除了幫孩子們“刷經驗”,這些年來,中國科學院也一直在幫水城區的產業“刷科技”。
9月13日一早,水城區蟠龍鎮百車河社區沙坡九組的果農晏庭銀就開始在地里忙活,昨天他剛打包了130箱獼猴桃發給客戶,今天又來了不少新訂單。他種的是一種叫“東紅”的紅心獼猴桃,口感鮮甜且耐貯藏,銷量很好。
“東紅”是在中國科學院幫扶指導下誕生的專利新品種。2012年開始,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就開始調研水城區獼猴桃產業發展狀況,連續3年對當地的土地資源、生態環境、果園管理、品種構成、病蟲害發生及采后技術等開展詳細調查。在當地野生獼猴桃基礎上嫁接培育出的“東紅”,不僅成為當地的主栽品種,還暢銷國內外市場。
截至去年,水城區獼猴桃已從2013年的不到兩萬畝,發展到高峰時期的11.2萬畝,覆蓋19個鄉鎮70個行政村,3.73萬戶14.22萬人增收,成為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
一枚枚毛茸茸的果實也徹底改變了晏庭銀的生活。多年前,他離開家鄉遠赴深圳打工,工資只夠日常開支。2017年,他回家種植獼猴桃,在政府的幫助下貸款建起了園子,也是在那時,他遇到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兼獼猴桃學科組組長鐘彩虹。
“鐘老師每年至少來調研4次,團隊成員陳美艷副研究員、黃文俊副研究員等基本每個月都來,給大家開展各類培訓,手把手教大家種植。”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水城區副區長程紅光介紹,從獼猴桃的果樹布局、育苗處理到修枝剪葉、施肥養護等,每個流程都有中國科學院相關專家的全方位指導。現在,晏庭銀和妻子每年待在家中務農就有22萬余元的凈收入,自家“東紅”的產量也能達到4000斤。
產量雖然上來了,但氣候仍是不少果農發愁的難題。水城區地處烏蒙山腹地,對流天氣頻繁,如遇冰雹災害,果樹基本顆粒無收。在中國科學院幫扶團隊指導下,防雹網技術成為全市的主推技術,推廣超萬畝。2022年5月,當地發生冰雹災害,防雹網下作物的損失率不到20%,而網外嚴重受災區域損失率高達100%。
同樣被中國科學院團隊“點金”的還有水城區刺梨。這種金黃色的鮮果富含維生素C、單寧等營養成分,兼具經濟與生態價值。水城區是貴州省刺梨的主產區之一,有40.3萬畝左右的刺梨林,種植區域覆蓋全區23個鄉鎮。
數年中,中國科學院專家走訪水城,結合當地情況篩選出“貴農5號”“貴農7號”刺梨良種,推廣良法、開展技術培訓,讓果農全面掌握刺梨的種植、除草、施肥、剪枝等關鍵環節技術,提升刺梨鮮果品質。
水城區野鐘鄉野鐘村黨支部書記唐發開介紹,以野鐘村為例,在推廣種植刺梨前,村里家家戶戶以種玉米為主,一畝產量800斤的玉米僅能帶來300元凈收入。在種植刺梨之后,一畝刺梨的產量能達到1500斤,凈收入在3500元左右,種植技術也更為簡單。
除了種植刺梨果實,當地還成立多家企業,在中國科學院食品加工專家的指導下,生產推出了刺梨飲品、保健品、食品等多種產品,并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和東南亞地區,真正讓“酸野果”變身“黃金果”。
刺梨產業的成功轉型,更加印證了依托科研力量賦能地方特色產業升級的可行性,這種“科研+產業”的聯動模式,同樣在當地工業發展中找到了發力點——長期以煤焦化為主攻方向的六盤水煤化工產業,也借本次幫扶活動的契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4天里,來自中國科學院的專家組與政府部門、產業園區管委會、企業代表進行多次座談,開展主題報告。
“煤炭開采的伴生物煤矸石體量大,可運用新工藝,開發建材、土壤、醫用等新用途,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變廢為寶成新材料。”在調研了貴州盤江電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貴州能源水城煤電化一體化有限公司的煤-電-焦-氣-化循環經濟項目后,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鄧蜀平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專家們研發的新技術,讓我們對煤化工精深開發利用更有信心了。”貴州美錦華宇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朱勛說。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蟠龍鎮百車河社區果農晏庭銀和他種的“東紅”獼猴桃。該品種由中國科學院相關專家團隊選育,獼猴桃為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蔣繼璇/攝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蔣繼璇 記者 李雅娟)
徐星,中科院院士,定點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