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越劇”走世界,我們的“花漾年華”
(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副院長兼浙百團團長 蔡浙飛)
我是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的蔡浙飛,非常榮幸,也非常感謝主辦方的邀請今天能和大家相聚,分享一些面對傳統文化戲曲藝術的實踐與思考。
我是一名越劇尹派小生,我從青年演員到榮獲中國戲曲最高獎“梅花獎”,再到院團的管理者。這一路走來,曾經有很多人都問過我,為什么能堅持那么久——我想是因為戲曲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我始終堅信,中國戲曲有著強烈的生命力,就像一朵花,只要扎根傳統,擁抱時代。
綿延千年的戲曲藝術,截至到目前中國還有300多個劇種 在全國各地不同的舞臺上活躍著。一代代戲曲人的傳承和創新, 疊加傳統文化復興大潮與新媒體的助力,正帶領著越來越多的 年輕人逐漸走進劇場、愛上戲曲。
尤其是越劇,近年來“出圈”不斷、呼聲極高,很多人在拆解其中奧秘,而在我看來,根本上還是在于我們不斷“迭代升級”的創新能力———讓傳統戲曲既守住傳統的魂,又打開現代的窗。
比如,今年年1月,我們浙江小百花推出了新創作的青春越劇《我的大觀園》。我們把“紅樓夢”的經典場景通過“老寶玉”的視角,在舞美、音樂、妝造、燈光、多媒體等用現代手段營造的空間中,通過演員表演進行虛實結合,體現出充盈東方美學和詩意氣韻的現代美學。
這些打破傳統,貼合現代審美習慣的創新。再加上由陳麗君領銜主演等一批青春靚麗的演員陣容來演繹。作品通過現代審美和年輕的力量,喚起了年輕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覺醒,讓越劇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芒。
《我的大觀園》自從一月份首演到目前演出近50場,商業票房超5000萬元,單場最高票房突破205萬元——這些數字背后,是主創團隊踐行“雙創”精神的生動寫照,更是一場傳統與當代相融、藝術與市場共贏的成功實踐。
當然,創新從來不是一條坦途,尤其對于越劇這樣承載著深厚傳統的藝術形式而言。雖然每一次突破邊界的嘗試,都會伴隨著爭議和風險,但也正是這些壓力,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不破不立,不變不通,傳統藝術時刻要保持“與時代對話”的能力。
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從來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是停滯的,而是流動的。它能在跨越千山萬水之后,依然打動人心。
這兩年我們連續到歐洲的英、法、德等國家巡演,除了在城市核心文化地標性的主流劇院演出,我們進校園交流互動,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做主題講座。我們還創新性地把中國傳統戲曲的展演形式與歐洲地標的文化場域相融合。
在塞納河畔、巴黎鐵塔前、倫敦橋邊等世界知名的景點,用小百花專車大巴巡游,彩妝城市快閃等。以輕盈且極具感染力的方式,打破文化隔閡、拉近情感距離,實現“戲曲進街區”“藝術入生活”的文藝賦美國際實踐,去極大提升越劇藝術的國際能見度和傳播效能。今天,不是我們來看世界,而是來讓世界看我們!
這是我們小百花創新性的國際傳播的一些策略實踐:既尊重當地文化語境,又自信展示中國戲曲之美,在陌生環境中構建親切而精彩的藝術瞬間,從而真正實現文明互鑒、美美與共。
作為一名戲曲人,我常常感慨,我們遇上了最好的時代。這個時代給予傳統文化最深厚的沃土、最寬廣的舞臺,讓我們這一代人能夠在堅守中創新,在傳承中綻放一一這是屬于我們的“花漾年華”。
而敢于守正不泥古、創新不離宗,讓這門藝術才能生生不息、常開常新,這是我們戲曲人必須共同擔起的時代使命。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