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命題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原主席 許嘉璐)
欣聞人民日報《環球人物》雜志社主辦的“2025環球人物年度盛典”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瀘沽湖畔舉行,這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一次盛會。我雖不能前往,卻心向往之。我認為,本屆盛典所確立的“共生·共榮”主題,是一個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命題。
近幾年,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呈現了極大不確定性。受地緣政治沖突、經濟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碎片化影響,局部戰爭此起彼伏,全球經濟滯脹壓力加劇。面對紛亂的世界,人類何去何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不同的國際場合,相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這四大倡議從不同角度強調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本屆盛典匯聚全球知名文化學者、實踐者與傳播者,聚焦中外文化交流、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青年傳播力量等,念茲在茲,無不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命題。
涼山州作為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瀘沽湖地區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典范之地。這一典范的文化多樣性,與費孝通先生所倡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高度契合,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根基。
“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孔子提出這一核心觀念,強調君子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和諧關系,同時堅持獨立見解,不盲目附和、人云亦云,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尊重差異與兼容并包的處世智慧。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多元化是人類文明的本質屬性。多元之間的接觸、碰撞、妥協和相互吸收是各種文明進步的巨大動力。只有多元,各種文明才能獲得相互接觸、欣賞、吸取“他者”,獲得刺激、啟發、自省,從而促進自身發展的外動力,以適應、維護并促進不斷演變前進的社會生活和世界形勢。
文明的一元化與多元化這兩種理論和實踐博弈是長期的。當前必須向人們揭示文明多元化的必要和必然,以抵消相反理論和實踐的影響;然后,經過若干年代的努力,脫下鎧甲,打開心鎖,讓良知戰勝貪婪,讓文明跨越邊界,使世界真正成為友善、包容、和睦、幸福的家園。人類需要的那種坦誠的、善意的、意在求得相互了解、理解的交流,現在通常稱之為“對話”。這個世界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對話。
這種對話,往往從學者開始。因為學者的思考有更宏闊的知識背景和更為深刻的對歷史和社會走向的關懷。智者的言論可以作用于人心。只要真正渴望人類和諧的人們堅持不懈地奮斗下去,世界一定會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下實現共生共榮。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