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山轉海:跨越千年的生態盟約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巴莫曲布嫫)
在摩梭人的古老傳說中,瀘沽湖是格姆女山神落下的一滴眼淚。而轉山轉海節,正是這滴淚留下的千年盟約,悠遠而深長——摩梭人世世代代懷著敬畏之心繞行神山與圣湖,將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理念,踐行為世代傳承、生生不息的生活實踐。這不僅僅是一場莊嚴的儀式,更是一部以行走打開的生態教科書。
“水是母親,山是舅舅。” 摩梭人將山湖視為有靈性的血緣生命,轉山轉海也轉心,正是以其樸素而深刻的倫理認知推己及物,恪守著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世居在這里的人們,不亂砍一棵樹、不濫捕一尾魚,不污染一處水源;村落依山傍水,卻始終與自然保持默契的距離,取之有制、用之有節。這種守護神山圣水的觀念,本質上是一套世代傳承的生態倫理體系——而發自內心、付諸行動的敬畏自然,也正是當下我們應對生態危機時,最需要重拾的生存智慧。
今年3月,涼山州通過立法,把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確定為瀘沽湖轉山轉海節,讓保護傳承這一傳統節日及其所承載的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在鹽源,萬人齊舞甲搓(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成為以文旅融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諧節律;在木里,人們通過舀取湖水供奉神山的“圣水取靈”儀式,將祗敬自然之禮轉化為集體行動的生動實踐。
轉山轉海節的當代實踐價值之一,在于將抽象的生態倫理內化為實際行動。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轉山轉海不再只是摩梭人的傳統儀式,更成為發展生態旅游的核心主題。國內外游客沿著古老的轉行路線,去聆聽大自然的音聲和話語,感知儀式背后的生態邏輯。本地社區也以環境友好方式開展可持續旅游:傳統木楞房得以保留,豬槽船游覽不污染湖水,旅游路線規劃避開生態脆弱區,摩梭人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服飾習俗等數十項非遺項目也借助旅游平臺煥發活力。這一切,讓保護不再停留為口號,讓傳承成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分享的生活方式 ——每一次選擇低碳交通、每一家民宿使用環保材料,都是對這片山海生態的無聲護持。
今年9月,川滇兩省分別出臺瀘沽湖保護條例,實現一湖共治。文旅融合發展必須嚴守生態紅線,不能讓過度商業化沖淡敬畏之心;尤其重要的是,讓摩梭家園的各族民眾成為保護的主體,使村民在傳承文化與守護山水中有獲得感、有尊嚴感——也讓每一個前來體驗的游人,不再只是“觀光客”,而是建設“美麗中國”的見證人與同行者。這是因為,最深沉的守護,永遠始于對大地母親的敬畏,終于對人類自身的救贖。
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從轉山轉海的節日實踐,到涼山開啟“美麗河湖”的創建行動,讓瀘沽湖特有瀕危物種裂腹魚和波葉海菜花得以生息復壯,讓黑頸鶴和斑頭雁在摩梭家園的碧水藍天展翅翱翔,同樣需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非遺+旅游”走得更穩、更遠。
格姆女神淚成湖,山水相連萬物生。轉山轉海,是一條沒有終點的綠色發展之路;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讓我們牢記瀘沽湖映照的千年盟約,深入發掘、研究和闡釋轉山轉海節的生態意義,守護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讓各民族傳統生態智慧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