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全球領導力與文化多樣性
(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 安德烈·切韋廖夫[法國])
能夠再次受邀參加《環球人物》雜志舉辦的活動,這次是其年度盛典,我感到非常榮幸。這次盛典匯集了中國社會的杰出代表以及中國的外國朋友。
我非常認真地聆聽了今天的演講。我很榮幸能夠以這種方式,總結我們圍繞盛典主題“共生共榮”所進行的富有成果的討論。
我想特別提到我們圓桌對話的主題:“跨文化對話與全球合作的新路徑”。作為一名前外交官,我想聚焦這個主題中的兩個關鍵詞:新路徑和全球合作。
兩周前,我們見證了在天津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習近平主席在會上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議。他特別強調:“世界正處于一個動蕩變革的新時期,全球治理已來到新的十字路口?!?/p>
讓我回顧一下,近年來,改革全球治理方式,使其更加公正、平等、開放、平衡,已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核心。
我有幸親自聆聽了習近平主席于2024年9月30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國宴上的講話。他當時的講話是一項行動綱領,現在我們看到其實際實施,因此本次盛典完全契合這一愿景。我引用他的話:
“人類共處一個地球,各國人民命運與共。我們將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p>
為何全球治理倡議的提出在當下如此重要?因為全球治理改革意味著聯合國組織的改革。這一改革將是聯合國成立80年來首次深刻變革,將在當前于9月9日開始的聯合國大會期間,尤其是在9月22日開始的高級別會議周期間,成為討論的核心。數十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中國將由總理代表)將齊聚紐約,探討這一深刻改革帶來的新機遇。
習近平主席的全球治理倡議提出要“推動國際關系更加民主化,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如果我們希望保護各國的文化多樣性,防止文化全球化和同質化,我們應當利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國際專門機構及其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書,特別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2年)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年)。
中國于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承諾識別、保護和保存其境內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方。自那時起,中國積極參與世界遺產項目,成功提名了眾多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首批列入的自然是中國長城:這一中國文明的宏偉象征,綿延超過21,000公里。
目前,中國擁有60處世界遺產地(41處文化遺產、15處自然遺產、4處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僅次于擁有61處世界遺產地的意大利,位列第二。
重要的是,中國境內不同文化和傳統的遺址得到了中國政府的保護。今年6月,感謝《環球人物》雜志的邀請,我有機會訪問新疆,親眼見證了當地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就在不遠的麗江,有一座展示當地象形文字的博物館,這些文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共同遺產。如今,這是地球上唯一仍在使用象形文字的地方,中國政府正全力保護這一傳統。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我們向彝族的文化遺產致敬。
好消息是:兩個月前,即7月,新的中國文化遺址——西夏皇陵及其佛教寺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今天,世界遺產地是人類共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見證,提醒我們有責任為子孫后代保護這些寶貴資源。
在本次盛典中,我們討論了文化的不同面向。在向學生講授文化遺產時,我總是先定義文化,以明確我們研究的對象。
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墨西哥文化政策宣言》將文化定義為“一個社會的獨特精神、物質、智力和情感特征”。
文化涵蓋藝術、生活方式、人權、價值體系、傳統和信仰。文化塑造個人和社會,通過共同的價值觀和傳統(包括其保護)促進團結。
讓我提及一個重要的國際事件——2024年9月由聯合國組織的“未來峰會”。在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通過的《未來世代宣言》中,特別承諾“尊重、促進和保護文化多樣性及文化遺產,以及語言、知識體系和傳統,促進跨文化和跨宗教對話”。
我再引用2001年通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多樣性宣言》:
“文化多樣性對于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的和平與安全不可或缺。”
我們再次看到,文化是文明對話的核心,文明對話是指不同文化、社會和文明之間開放且尊重的交流,旨在促進相互理解、和平與合作。
年輕一代的作用日益增強,新一代將繼承我們傳承給他們的東西,首先是我們的文化身份。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2024年9月23日的未來峰會上特別提到這一問題:
“我們需要鼓勵年輕人發揮創造力,為人類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p>
雖然全球化連接了社會,但也可能抹去文化的獨特性。對話幫助社區在與他人互動時保持自身身份。中國提出了具體建議:
2025年6月25日,首次“國際文明對話日”根據中國發起的聯合國大會決議得以慶祝——“讓我們選擇對話而非分裂!”“哪里缺少對話,哪里就會被無知填滿?!?/p>
習近平主席基于對世界發展形勢和國際格局變化的深刻分析,提出了“五種力量”以明確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的主要內容,強調需要努力提升:
1. 國際傳播的影響力
2. 中華文化的吸引力
3. 中國形象的親和力
4. 中國話語的說服力
5. 國際輿論的引導力
我相信,本次盛典為實現這些任務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再次感謝《環球人物》雜志的編輯團隊和四川當地政府為我們的討論所作的精彩組織。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