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結合”與非遺保護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田青)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總書記強調,“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要深入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必須將其放在中國近代歷史的大背景下,首先要了解一百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曾長期被視為舊中國落后的根源和現代化的障礙,還要知道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我們今天所說的馬克思主義,不是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也不是歐洲的馬克思主義,而是中國共產黨人通過百年革命實踐,豐富和發展了的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革命實踐中被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勝利不單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也為在新時代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供了基礎。
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都包括哪些內容?我概括為“三根柱子兩層樓”。“三根柱子”是儒、釋、道。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所謂“以儒濟世、以道修身、以佛養心”,這三者在構成中國人的人格方面是分工不同、各有側重,但是缺一不可的。“兩層樓”,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層次,上面一層是由文人創造的精英文化,從經史子集、佛經、論語,到唐詩宋詞,這些精英文化的載體是漢字,但也可以包括組成我國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其他民族文字記錄的典籍;下面一層就是被稱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眾文化,它的內容更廣泛,更豐富,更精彩,它的主要載體是語言,口口相傳,就是我們所說的口頭文化。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我們民族的標識和符號,也是“第二個結合”的宏闊場域。非遺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為“第二個結合”提供了無窮的資源。非遺的普遍性與群眾性,為“第二個結合”提供了寬廣的界面。非遺的傳統性與活態性,為“第二個結合”提供了強大的勢能。
非遺保護,其實質是“第二個結合”的具體實踐。非遺保護,一方面是保護傳承,另一方面是轉化發展。保護傳承是物理過程,是守正。是將已有的、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遺產繼承下來,使之不丟失不變味,然后還要傳下去、留給后代。轉化發展是化學過程,是創新。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將這一代人的智慧與創造力融入古老的文化遺產,產生新的內容,探索新的形式,滿足新的需要,體現當下中國的氣息,展現當今中國的氣象。可以說,我國非遺保護的過程,就是“第二個結合”的過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向,就是推動“第二個結合”。
2025年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撰文指出: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和神圣使命。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秉持敬畏歷史、熱愛文化之心,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制機制。
我們今天的首要任務,是好好學習傳統文化,補好傳統文化這一課,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