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科技正在快速進步,加上科幻文化的熏陶,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現(xiàn)實已經無限接近科幻。但實際上,我們首先必須承認,很多時候科幻其實離現(xiàn)實非常非常遠。
在科幻里,人類隨意跨越星系、在異星上生活,甚至建立帝國,那種自由穿梭的畫面在無數影視作品中被呈現(xiàn)出來。但在現(xiàn)實世界中,人類別說沖出太陽系了,就連親身去往火星目前都還是一種“敘事的召喚”。星際旅行對能量、時間、材料以及生命維持的要求,迄今,人類還沒有本質性的突破。再考慮到化學推進的極限、輻射與微重力對人體的長期影響、補給與返回的復雜性,都讓“去火星度假”的科幻想象顯得遙不可及。
不信?幾年前,“毅力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采集樣本并釋放了“機智號”火星直升機,這是人類首次在另一個行星上實現(xiàn)受控飛行。但新聞報道顯示,這次任務耗費了巨額資金、漫長準備時間,以及無數次模擬測試……即便如此,火星直升機仍面臨沙塵暴導致的太陽能板故障,以及通信延遲帶來的操作難題。更別提“星艦”,2023年,其大型火箭原型在測試中爆炸,升空失敗。
這種科幻與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不是要扼殺想象,而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忽略人類身體的脆弱與宇宙的無情尺度。
不過,當我們把目光從星空拉回凡塵,現(xiàn)實卻經常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趕超科幻的預測。互聯(lián)網、智能手機、深度學習、面部識別與海量傳感器的普及,改變了21世紀信息流通、身份確認與公共生活的結構——這些改變,大多數早期科幻并沒有準確預見。許多技術不是以驚天動地的事件到來,而是通過日常設備、服務與規(guī)制的微小改動,完成一次次積累式的突破。比如從ChatGPT到DeepSeek等大模型,不僅會編程,還能在醫(yī)療領域給出診斷建議,遠超20世紀一些科幻對人工智能的保守描繪。另一個例子是生物技術的迅猛進展,這比許多科幻小說預想的“基因革命”來得更快。
現(xiàn)實有自己的“想象力”,而且它的節(jié)奏往往比故事更復雜、更難預測,常常在危機或市場需求的推動下,爆發(fā)出意想不到的連鎖效應。
這樣說來,科幻好像顯得不重要了?并非如此。我覺得科幻反而越來越重要,它作為一種沒有邊界的視野,提前審視并深度介入越來越快的變化。
眾所周知,我們當下正在經歷大變革:算法塑造信息環(huán)境,推薦系統(tǒng)重構注意力,深度偽造挑戰(zhàn)證據的可信度,腦機接口和可編程生物學把以往抽象的倫理問題具象化……改變不再是緩慢的線性推進,而是斷裂、疊加與突變的混合體,這些都帶來了全新的問題。就在去年,香港警方破獲一起深度偽造詐騙案,犯罪分子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假視頻冒充公司高管,騙取了巨額資金。這不只考驗技術安保,還引發(fā)了對“數字信任”體系的全球反思。
還有更前沿的:某腦機接口公司宣布首位人類患者成功植入芯片,能用意念控制電腦光標。然而,我們不禁要追問根本的倫理問題:患者的隱私如何保護?如果設備故障導致思維泄露或錯誤指令,誰來負責?科幻在這里的價值,不是空洞的預言,而是提供一套情景構建的方法,幫助公眾與決策者在技術真正變成現(xiàn)實之前,審視可能的后果與抉擇。
科幻是當代人的鏡像,映照出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重塑人性、社會關系與道德框架的催化劑。以科幻為視野,我們可在技術萌芽之際,借情景虛構預演失控,把倫理、社會學與公眾提前嵌入設計;也可以讓我們在新現(xiàn)實中,更好地找到與世界、與社會、與自己相處的方式。因此,科幻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既似恒星般遙遠壯闊,又似屏幕般觸手可及。我們必須在想象與約束、遠景與細節(jié)之間“左顧右盼”,有能力把科幻的遠見“平放”在現(xiàn)實的桌面上,才是對當下每一次選擇負責的最佳路徑。
責任編輯:高瑋怡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