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游客通過社交平臺反映,其與家人在上海海昌海洋公園游玩時,遭遇入園安檢人員“手工翻包檢查”。園方以“保護動物”為由禁止游客攜帶食品入園,但園內食品售價遠高于市場價。
主題公園因為翻包檢查和禁止攜帶食品而引起爭議,讓人不禁想起幾年前的上海迪士尼。當時也是因為這兩點,上海迪士尼遭到很多消費者的抗議。在輿論關注之下,迪士尼最后做了妥協,允許游客攜帶無異味食品入園,并增設X光安檢機,減少手工翻包檢查。當年這個案例已經充分說明,無論翻包檢查還是禁止自帶食品,都具有冒犯性,是不尊重游客的表現。
遺憾的是,上海這家海洋公園并沒有汲取這個教訓,他們的自辯理由是“保護動物”,稱過去有不少游客曾向海洋動物投喂零食,導致海洋動物生病,最嚴重的還進行了手術。聽起來似乎也有苦衷,但實際上這是轉嫁自身的管理責任。試想一下,即便管住自帶食品,那些低素質的游客難道不能用園區的零食喂動物?難道園區的所有零食,都是海洋動物可食用的?
可見,如果只是為了保護動物,園方更該做的是加強動物所在位置的管理,監督游客。甚至可以明確罰則,一旦發現游客違規投喂動物,視嚴重程度進行教育或者罰款,嚴重的追究法律責任。有的放矢,即便管理嚴格一些,相信多數游客也能理解。這是“保護動物”可以接受的管理邏輯。
而禁止自帶食品,與其說是為了保護動物,還不如說是為了保護園內的高價生態。從媒體的走訪來看,園區內漢堡、爆米花、烤雞腿等常見食品,售價都遠高于園外市場價。禁止游客自帶食品,就必然會增加園區的消費。利益驅動之下,園方做出冒犯性甚至違法的翻包檢查之舉也不奇怪。
這種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極大傷害了游客體驗,長此以往,客流會產生負面沖擊。一旦游客數量減少,園區食品賣得再貴,整體的營收也就有限,可以說這是一條惡性循環之路。要避免這樣的共輸局面,園方還是要想辦法改善自己的服務、優化營收結構。
對于一個大型主題公園,如果收入過多依賴于食品等基本需求領域的強制消費,那不僅傷害消費體驗,增長空間也有限。一些成功的主題公園,營收很多來自于游玩項目、文創產品等。通過打造優質的能收獲情緒價值的產品和項目,讓游客愿意主動消費,才是有發展潛力的方向。
在競爭很激烈的市場中,優秀的公園管理者應該認識到,園區的長遠競爭力,一定不在于如何限制游客,而在于如何吸引游客。只有真正尊重游客,代入游客的視角去想他們的需求和期待,才能夠改善管理和服務。而做到這一點的主題公園,根本不需要通過限制帶食品的方式去賺錢。
責任編輯:高瑋怡主題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