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有個“神奇小院”火了!9月12日,古巴專家專程來打卡,還忍不住夸贊:“全年養蠶能實現,蠶種發育超棒,我們常來取經!”它就是海安蠶桑科技小院。別看院子尋常,卻是蠶桑產業升級的“超級引擎”。
走進海安增鑫蠶寶科技有限公司,你會發現大不一樣的養蠶場景:揭開裹小蠶的灰報紙,蠶寶寶身邊不是桑葉,而是綠褐色的飼料。負責人顧圩杰說:“這是‘適齡轉桑’模式——在現代化車間把小蠶養到三齡或四齡,再分給蠶農,連‘口糧’都幫著搞定,太省心了。”
這一切,離不開科技小院超強的產學研協同機制。由江蘇科技大學李木旺研究員作為首席專家,依托鑫緣繭絲綢集團,聯合多家單位建起的這個科技小院,創新推出“公司+科研院所+基地+農戶+科技小院”的“鑫緣模式”,不僅成為全國繭絲綢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樣板,還把經驗傳到江蘇、廣西、安徽等重點蠶區,帶動40萬畝桑園、30萬戶蠶農增收、50多家絲綢企業發展,還解決了5萬人就業,產業和經濟一起“飛”。
更贊的是,科技小院直接把實驗室“搬”到了養殖一線。江蘇科技大學的研究生們常駐基地,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針對工廠化人工飼料養蠶的抗病家蠶品種研發,就是“企業出題、高校解題”的“揭榜掛帥”項目,為養殖模式變革裝上了“技術引擎”。
“將論文寫在大地,讓成果惠及民生”,這是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蠶業研究所黨委書記錢平的目標,而且真正做到了。截至目前,已有27名研究生在小院駐點,解決了不少生產難題。研究生劉博文發現,工廠化養殖空間密閉,蠶容易得黑胸敗血病,他們就通過勤消殺、調溫濕度來防控,效果很好。顧圩杰也忍不住夸贊:“科技小院的師生太給力了,幫我們選出更適應飼料養蠶、品質好且穩定的蠶種,還重新配比飼料微量元素,蠶發育得更好,病害少了,生產特別穩!”
現在,海安增鑫蠶寶科技有限公司不僅效益大漲,還幫周邊農戶實現“技術培訓+優質飼料+優質種苗”一體化服務,打破了“散戶養殖沒技術”的老難題,讓科技紅利惠及更多人。鑫緣絲綢依托這一模式發展了6萬畝桑園,擁有130多名技術人員,服務130家蠶業農場和5萬戶蠶農,直接幫蠶農增收2200萬元。
科技小院,海安增鑫蠶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