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當地時間9月23日,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俞孔堅教授不幸遭遇墜機身亡,終年62歲。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大學多方人士處確認了上述消息。據悉,此次失事的是一架1958年制造的超齡服役的小型飛機。
“俞老師在巴西不幸罹難,成了今晚的噩耗。 雖然專業差別大,但俞老師的景觀設計理念,特別是他倡導的“海綿城市”,對我是耳濡目染并體驗到(國內許多城市都有他的園林濕地設計)。他專門給燕京學堂學生講課的視頻,成了珍貴的資料。與燕京學堂董強院長同感:懷念這位特立獨行、溫文開朗的北大杰出同事”。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陳寶權緬懷道。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官網資料顯示,俞孔堅1987年獲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專業碩士學位,1995年獲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1997年回國后先后創辦了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并擔任首任院長,創辦了國際獲獎期刊《景觀設計學》并任主編,并創辦了國家甲級設計機構土人設計Turenscape。2016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俞孔堅把國土空間規劃和設計作為“生存的藝術”,提出生態安全格局、生態優先的國土空間逆向規劃途徑和海綿城市及海綿城市建設的理論與方法,并在全國200多個城市進行了大量的實踐。還聯合主持了“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問題研究”、城鎮污水高效低碳資源化利用技術等課題。
他提出城鄉建設需要一場“大腳革命”,通過建立生態基礎設施來綜合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系統構建了“海綿城市”理論與方法,探索用生態學原理和景觀設計學的方法進行城市防洪和雨洪管理,建設水韌性城市、進行生態水凈化和工業廢棄地的生態修復;他從中國傳統農耕智慧中獲得靈感,科學設計并檢驗了一系列基于自然的生態修復工程技術模式,并應用于國內外1000多個生態修復工程之中。
記者注意到,在該學院官網重要新聞中,最近更新的三條新聞均與俞孔堅有關。
9月10日至12日,第61屆國際景觀設計師聯合會(IFLA)世界大會在法國南特舉行,主題為“引領景觀” (Guiding Landscapes)。在大會主旨演講環節,俞孔堅以《設計海綿地球:景觀設計與氣候韌性》為題發表演講。他提出,面對全球氣候危機和城市水患,應當通過濕地、雨水花園、可蓄洪公園、生態廊道等綠色基礎設施,取代傳統的灰色管道工程,實現“留住、慢排、利用”水資源的目標。他強調,景觀設計不只是美化環境,更是關乎生存安全與人類未來的“活的基礎設施”。
9月4日至6日,巴西建筑與城市規劃委員會國際大會(CAU-CI 2025)舉行,這是巴西建筑與城市領域規模最大的專業盛會之一,大會以“人人共享的建筑與城市”為主題。在演講中,俞孔堅直言,面對洪水和極端天氣,依靠大壩、泵站和水泥渠道的傳統“灰色基礎設施”正在失效,“我們永遠無法戰勝水,而必須學會與水共生。”他提出的海綿城市/海綿地球理念,通過濕地、海綿公園、透水鋪裝、綠色屋頂和可淹沒空間等措施,讓城市像海綿一樣自然吸收、存儲、凈化并緩慢釋放雨水。這不僅能緩解洪澇,還能補充地下水、改善水質、降溫城市小氣候,并提供優質的公共空間。
9月3日,學院重要新聞顯示,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正式公布2025年度專業獎項評選結果,這是國際景觀設計領域最具權威性的榮譽之一。由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帶領的設計團隊的兩個項目——南昌魚尾洲公園與海口美舍河鳳翔公園,從全球463項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分別斬獲綜合設計類最高獎(Award of Excellence)與城市設計類榮譽獎(Honor Award)。
俞孔堅,海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