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熱詞日日更,一天不學就發懵。最近詞庫又上新,敢問各位聊友:“絲瓜湯”你喝了嗎?有被“絲瓜湯”刷屏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這碗“湯”,其實并非什么新式菜肴,而是源自一則短視頻。博主一人分飾兩角,演繹家庭對話:母親反復勸兒子喝絲瓜湯,兒子再三拒絕,最終被母親歸結為“脾氣變差,肝火太旺,得喝點絲瓜湯降火”。簡單幾句對話,勾勒出無數人似曾相識的日常一幕,催生出各種二創與調侃,“絲瓜湯”模仿秀、“絲瓜湯”表情包、“絲瓜湯”文學等應運而生。
這碗“湯”,為何“出鍋即爆”?因為它帶著生活的煙火氣,“笑著笑著就痛了”。好笑在于,博主平淡的表述里藏著情緒的驚濤駭浪,這種對比與反差,令人忍俊不禁。痛點在于,曾經那些與父母“無效溝通”的記憶涌上心頭,猶如一把回旋鏢,擊中了屏幕前的各位。有網友感嘆:“這不就是我和我媽嗎!”
于是,每個人似乎都能端出自己的那碗“湯”:“我的絲瓜湯是大蔥和香菜”“我的是‘別熬夜、早點睡’”“我的是‘趕緊找個對象’”……網友在一次次的調侃中進行著情緒的集體釋放。
“絲瓜湯”到底戳中了啥?有網友吐槽,這碗“絲瓜湯”像極了“道德綁架”。你不配合,長輩們就“上價值”——“為你好”,個人意愿在“為你好”的聲浪中被悄然淹沒。也有人覺得,父母那些不厭其煩的叮嚀,那些關于吃飯穿衣、結婚工作的念叨,何嘗不是他們內心擔憂與關愛的笨拙表達?
仔細想來,“絲瓜湯”式的對話,本質上是兩套話語體系、兩種思維方式的碰撞。年輕一代習慣直接表達,渴望平等、輕松的交流氛圍;而父母一輩則浸潤于更為含蓄、務實的表達傳統中,關心常以叮囑甚至嘮叨的方式呈現,情感藏在“多吃點”“穿暖點”的瑣碎里。一方說的是“關懷”,一方聽著是“控制”,最終就會演變成“你追,我逃;你再追,我還逃”的拉鋸戰。
好在,“絲瓜湯”這類網絡梗的流行,本身便是一種積極的信號。年輕人開始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將曾經的“憋屈”曬出來,進行一場溫和的“脫敏”。當苦衷被說破,當感受被共鳴,壓力便得以釋放,相互理解便開始有了生長的縫隙。
比如,與父母溝通的方式,有年輕人換了一種方法——千里送飯。幫助在異鄉打拼的游子,品嘗到來自遠方父母親手烹飪的飯菜。食物或許抵達時已不再滾燙,但那份跨越山水的牽掛,卻足以溫暖一顆疲憊的心。博主記錄下朋友吃到飯菜時的哽咽,打動無數網友。語言表達困難,就讓熟悉的味道來訴說愛意。
如今,熱梗已溢出家庭范疇,萬物皆可“絲瓜湯”。當朋友意見相左欲起爭執時,當情侶大戰即將拉幕時,當甲方百般刁難時,一句“請你喝絲瓜湯”,能化解尷尬、緩和氣氛。它既是情緒的自我抒發,也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一個從家庭微觀場域發出的“生存智慧”,滋養了我們社會人格的韌性。
事實上,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表達與接納,自古就是一道難題。生活本就是一場“慢燉”的修行,無論是家庭內部的小摩擦,還是社會交往中的小碰撞,若能添一勺理解、撒一點幽默,再以耐心慢燉,許多滋味,或許就能從澀轉甘。
這正是:
一碗絲瓜湯,兩代話語墻。
幽默熬成糖,煙火歲月長。
絲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