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的幫助下,涉罪未成年人懸崖勒馬、回歸社會,有失足少年成為小龍蝦養殖大戶,有街頭小子成為救火英雄,也有罪錯少年回歸校園考上大學。
他們,是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近年來,他們主要從事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等工作。
圖為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與小朋友們互動。劉力 攝
近日,中宣部授予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代表“時代楷模”稱號,褒揚他們是“德法相伴、傾情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典范”,號召全社會向他們學習。
“我們辦的不僅是案子。”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代表梅玫說,案子背后,更關乎孩子們的人生。
2004年,一起未成年涉罪案件引起了梅玫的關注。15歲少年小剛(化名),在不到一年時間里,搶劫多人多次,涉案金額600余元,一次搶劫的最小金額不足1元。
案件審理當天,小剛站在被告人席上用顫抖的聲音說道:“當我父母離開,沒人管我的時候,你們在哪里?當我被人欺負,無處求助的時候,你們又在哪里?現在我犯罪了,你們全都來了,來審判我!”
那一刻,整個法庭陷入短暫的沉默。在梅玫看來,這更像是對未成年保護的質問和呼喚。
梅玫說,小剛幾乎都是用語言威脅對方交出錢來,而他自己也曾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一訴了之”或“一放了之”都無法解決未成年犯罪的根本問題。
自此,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的發端——重慶市首個“莎姐”青少年維權崗由此誕生。
據介紹,“莎姐”取名源自“莎草”,該草生于貧瘠之地,其根莖入藥,可愈疾療傷。可以說,這個取名飽含著對孩子們的美好期許。
起初,該團隊只有7人。他們在辦案的間隙,搭建起一間可以傾訴心事的“談心室”,一條隨時守候的“熱線”,一個傳遞心聲的“信箱”,逐漸成為“比老師更懂法律,比父母更愿傾聽”的存在。
21年春秋流轉,當初那株破冰而生的“莎草”,已逐漸蔓延成守護少年的廣袤綠茵。
2012年,45個青少年維權崗點亮重慶三級檢察院;2015年,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委政法委等8部門共同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律志愿活動蓬勃開展,上千名志愿者將法治的種子撒向四方;2023年,“莎姐守未”專項行動全面鋪開,學校、家庭、社會、政府、司法、網絡“六大保護”力量共同織就護“未”天網……
護“未”的隊伍不斷壯大,如今,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已有500余人,更有1600余位志愿者、40余個專業社工組織和100多位心理咨詢師并肩同行。
其中,梅玫、龔珊、唐煥然、吳波、李非白、孫文靜、王莉7人是杰出代表。他們中多人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檢察官、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稱號。
動人的故事亦不斷上演。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副主任孫文靜的影響下,曾混跡街頭的小渝(化名)騎著摩托車在2022年重慶山火中運送物資,變身“救火英雄”;在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檢察部副主任李非白持續7年的守護下,因車禍成為孤兒的三姊妹有了自立自強的人生底氣。
依托未成年人保護的廣闊平臺,重慶檢察機關編織了一張集犯罪懲治、幫教矯治、權益維護和犯罪預防于一體的嚴密守護網,為未成年人撐起一片法治晴空。
“從一個人到一個團隊,從一個品牌到一個制度體系,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的精彩歷程,展現了重慶檢察人司法為民的責任擔當、呵護孩子的人文情懷、創新履職的專業精神和追求極致的進取精神。”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