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清晨7點16分,武漢地鐵7號線的一節車廂里,一名備考大學生因熬夜未吃早餐突發心臟驟停,重重倒下。一場沒有發令槍的接力,就此開跑。
第一棒,是多位素不相識的乘客。有人按下緊急對講鍵,有人托住學生后腦,用最快速度把“有人暈倒”的消息傳到司機室。
第二棒,司機謝鴻飛。此刻列車還在行駛中,他一邊穩速前行,一邊向調度報告;短短幾十秒,前方的“新路村站”被切換成臨時急救室。
第三棒,站務員周洪燕。車門一開,她沖進車廂,雙膝跪地,把學生摟在懷里。那一刻,她只有一個念頭——先把他抬出去,站臺更敞亮,救人的路更寬。
第四棒,值班站長劉夢婕。她一路小跑,“120、AED、廣播尋醫!”三道指令幾乎同時出口。隨后,她便跪在大理石地板上,立即開始按壓。
第五棒,湖北省監獄管理局民警胡振東。出行途中路過,他亮明民警身份:“我學過急救,讓我來!”這一棒,沒有交接儀式,只有眼神:你累了,我上。兩人輪流按壓10分鐘,給生命注入了希望。
第六棒,AED——那臺靜靜掛在墻上的“紅盒子”。電極片貼好,語音提示“建議除顫”,第一次電擊,孩子身體微微彈起,卻仍無聲息;第二次電擊,監護屏幕終于跳出細碎的波紋,學生終于恢復微弱呼吸。
第七棒,120急救人員。查看病情、測血壓、上擔架……他們一路沖刺,把“生”的接力棒從站臺延伸到救護車,從地鐵站延伸到醫院的搶救室。
第八棒,是更多看不見的手。有人自覺讓出通道,有人在一旁默默陪伴著。那一刻,地鐵站的廣播、腳步、呼吸,全都調成同一個頻道——救孩子!
17分鐘,8棒交接,沒有彩排,卻環環相扣;無人退縮,所以感動人心。
這是一起“好人好事”,也是一場城市治理精度、公民素養厚度的實戰。它告訴我們:當各方面力量同頻共振,當平凡人“搭把手”成為共同的條件反射,生命就有了庇護和托舉。
9月20日,孩子父親劉先生隔著手機屏幕哽咽地說:“感謝所有好心人,你們給了我兒子第二次生命。”這場救援拯救的不只是一個年輕的生命,更是一個家庭的完整與希望。
17分鐘很短,短到只是早高峰的一個瞬間;17分鐘又很長,長到可以讓心臟重新跳動,讓青春再次奔赴考場;這17分鐘,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縮影,它讓我們看到了敬業者的堅守、善舉者的熱忱。當每一個人都愿意為他人伸出援手,我們的城市就有了歸屬感、幸福感。
此次事件也提醒我們,考試很重要,身體健康更重要,它承載著一生的可能,維系著家庭的牽掛。按時作息、規律飲食、關注健康,不僅是對個人生命的珍視,更是對父母期盼、家庭幸福的守護。唯有筑牢健康防線,才能更有底氣地奔赴人生山海,讓家人的牽掛化為安心。
責任編輯:高瑋怡好人好事,城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