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戲入皖?星耀合肥”戲曲主題系列活動即將于9月28日在合肥啟動。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一級演員吳美蓮也將參與此次活動。近日,她在接受本網專訪時,動情地回顧了她的30載黃梅戲生涯。
從16歲初入戲校時,苦學安慶方言的艱難,到首次參加電視大賽,結果不盡人意的失落,再到與“梅花獎”失之交臂的沉重打擊……每一次挫折,都曾讓她倍感步履維艱。然而,正是憑借著對黃梅戲深入骨髓的熱愛,讓她一次次從低谷中奮起。2021年,她最終憑借《祥林嫂》一舉奪得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
榮譽加身,她深感責任重大。如今,在再芬劇團的舞臺上,她正將藝術的火炬傳遞給越來越多的“95后”“00后”,希望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黃梅戲。
三次挫折,淬煉藝術之路的基石
9月23日,記者來到黃梅戲之鄉——安徽安慶,在菱湖公園邊的再芬黃梅公館,見到了黃梅戲藝術家吳美蓮。
一根干練的麻花辮,一身潔白的馬褂,接近1.7米的身高,46歲的吳美蓮優雅、挺拔。
“你們一路辛苦了,喝點水吧。”她一口地道的安慶方言令記者印象深刻。但30年前,吳美蓮還完全不會講安慶話,甚至對于她來說,地道的安慶方言就像是“外國話”一樣,完全聽不懂。
1995年,16歲的吳美蓮因為喜愛黃梅戲,在家人的支持下,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了當時的安徽黃梅戲學校(今“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讓她沒有想到的是,戲曲生涯的第一關竟然是“方言關”。“我是安徽蕪湖南陵人,剛進校時,同學們說安慶話的時候我都覺得像‘外國話’,完全聽不懂。”但黃梅戲的一大精髓就是“安慶方言”,因此,這一關必須過。
黃梅戲的韻味深深扎根于安慶方言之中。吳美蓮回憶,“每一個字音、語調都必須精準,那段時間,幾乎是日夜不停地模仿、練習。別人練一遍,我就練十遍。除了吃飯就是練習方言,也練唱戲。”然而就是那一段經歷磨礪了她的意志,為她日后的戲曲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路走來,無論在學校還是劇團,吳美蓮一直備受重視,但她的藝術之路卻一波三折。除了“方言關”,她還經歷過兩次印象深刻的挫折。“那是我第一次參加安徽電視臺的戲曲大賽,由于經驗不足和極度緊張,表現未達預期,只得了第三名。”那次失利讓她看清了舞臺的殘酷,也意識到僅有熱愛遠遠不夠,必須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扎實的功底。這次打擊促使她更加沉下心來,精研技藝。而2019年沖擊“梅花獎”的落選,無疑是職業生涯中最沉重的一次考驗。
“全力以赴的準備,卻未能如愿,那種失落感難以言表。”她坦言,對黃梅戲的熱愛讓她無法長久沉溺于悲傷,“沒過幾天,我就想通了,藝術追求永無止境,這次失敗正是為了下一次更好地綻放。”
熱愛為舟,堅守中盛放的“梅花”
支撐吳美蓮跨越挫折的,是她口中那份簡單而純粹的“熱愛”。
在她看來,作為一名戲曲演員,首要的就是“耐得住寂寞,練好基本功”。“不要怕沒有人看見你。”她總結自己的心路歷程,“只要一步一步走好,不停地實踐,找出不足,再去實踐,就一定能夠成長。”正是這種日復一日的堅持與反思,讓她在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天道酬勤,2021年,吳美蓮攜黃梅戲《祥林嫂》再次向“梅花獎”發起沖擊。她以精湛的演技、深沉的唱腔,成功塑造了悲劇人物祥林嫂的經典形象,深深打動了評委與觀眾,最終夢圓梅花獎舞臺。折桂時刻,她感受到的不僅是喜悅,更是沉甸甸的責任。
“獲獎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我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需要更加努力,為黃梅戲的傳承發展做更多事。”吳美蓮對記者說。
薪火相傳,引領黃梅戲的青春浪潮
如今,作為再芬劇團的骨干力量,吳美蓮的身份已從專注個人的演員,轉變為承上啟下的前輩與老師。她將自己的藝術心得和代表作,如《女駙馬》《天仙配》《羅帕記》《鄧稼先》等大戲,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劇團的年輕一代。“這幾部戲如今都有了青春版的繼承者。”吳美蓮對記者說,令人欣喜的是,劇團中“95后”“00后”的面孔越來越多,一股青春的活力正在悄然注入。
1999年的徐超、2002年的徐越和吳銀梅以及2007年的王欣怡,都是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的年輕演員。如今,她們已經開始在舞臺上獨當一面,擔任各部戲劇的主角。
“看到這么多年輕人愿意學習、熱愛黃梅戲,我特別高興。”吳美蓮說,她的使命就是做好“傳幫帶”,讓黃梅戲藝術薪火相傳。吳美蓮表示,未來她將繼續致力于推廣黃梅戲,尤其是吸引年輕觀眾,“我們要用優秀的作品和不斷地創新,讓黃梅戲這門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吳美蓮簡介:一級演員,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2024年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師承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第五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黃梅戲),全國“尋找七仙女”大賽總冠軍,新世紀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主演過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浮生六記》《寂寞漢卿》《淚灑相思地》《小辭店》《鄧稼先》《孟麗君》《桃李無言》《祝福》等幾十出大小戲。
黃梅戲,吳美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