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已經成了現代人出門的標配。無論是上下班通勤,還是運動、打游戲、辦公,很多人都會佩戴耳機。耳機越來越時尚,能滿足的場景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不少人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因為長時間戴耳機聽力受損的案例。長時間佩戴耳機的傷害,被嚴重低估了。
01
耳機對聽力的傷害
不容忽視
造成聽力損傷,有一個關鍵指標:聲音分貝。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只要音量過高(超過80分貝),持續一定的時間,耳蝸毛細胞就會因過度刺激而受損,最終導致聽力下降。
很多人可能知道音量大了不好,但對耳機聲音大小沒概念。我們日常使用耳機過程中,達到損害的分貝界限比我們想象中容易得多。
實測顯示,不同智能手機的最大音量范圍從75到126分貝不等。一般當音量調整為最大音量60%時,就達到了80分貝的臨界值。
特別是嘈雜環境中,為了聽清,很多人會不自覺地調大耳機音量。例如,坐地鐵時,僅環境音就超過80分貝,如果還能聽清耳機里的聲音,那音量可能真不低。
眾多耳機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骨傳導、耳夾式……這類開放式耳機。這類耳機,優勢是不直接入耳,不會有壓迫感,減少了耳悶、耳朵難受的感受,除了能聽到耳機里的聲音外,還能聽到周圍環境音。
但嘈雜環境中這類耳機的優勢就變成了劣勢:它需要調足夠高的音量才能聽清,很容易超過安全音量閾值。有研究者在嘈雜公共場所做了測試,發現用戶在使用開放式(非降噪)耳機過程中,平均音量可以達到86.1分貝。
有人可能要說,開放式耳機里的骨傳導沒有通過耳朵,是不是傷害小點?其實無論哪種聲音的傳導方式,最終刺激的都是耳蝸毛細胞,并沒有差別。
骨傳導(如下圖耳機):耳機振動→顱骨振動→內耳淋巴液→耳蝸毛細胞→聽神經;
氣傳導(常見入耳、頭戴式耳機):空氣傳導→鼓膜振動→聽小骨→耳蝸毛細胞→聽神經。
國內外研究早已證實:高分貝音量暴露(比如音樂播放)已經成為年輕人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02
長時間戴著耳機
就算沒聲音也有傷害
長時間佩戴耳機,哪怕沒聲音,也有健康隱患。最常見的風險:耳道感染,常見于入耳式耳機。
入耳式耳機的封閉性能提升音質,但也會讓耳道內空氣不流通、濕度升高,成為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繁殖溫床”。
有研究表明,戴入耳式耳機一小時,微生物的繁殖量是不戴耳機的3~5倍。這種情況下,如果耳道內菌群平衡被破壞,耳道炎發生的風險就會明顯升高。
除此之外,長期佩戴耳機也會造成一些壓力性的傷害。耳朵皮膚層很薄,下面直接覆蓋骨膜或軟骨膜,幾乎沒有緩沖層,且有多條神經分布,是相當敏感的區域。這就意味著輕微壓迫或摩擦,就可能引起酸痛、脹感,甚至微小損傷。
而耳機產品基本上是標配產品,無法完全匹配每個人的耳朵形狀、耳道,這就意味著無論哪種產品長時間的佩戴,都會帶來壓迫,疼痛、瘙癢。
03
如何正確使用耳機?
控制耳機的使用時間和音量
為保護聽力,應遵守“60—60”原則,即成人單次使用耳機時長不超過60分鐘,音量不宜超過最大音量的60%。
注意耳機清潔
養成定期清潔耳機的習慣,防止細菌和真菌滋生,降低感染風險。
選擇合適的耳機類型
選擇優質耳機或降噪效果好的耳機,可有效提高聲音質量和降低外界環境噪音的干擾。
選擇耳機的使用環境
避免在嘈雜的環境,如地鐵、公交、馬路邊使用耳機,必要時優先選擇主動降噪耳機,不要為了聽清耳機里的聲音而將音量調得過高,盡量把音量控制在能讓自己聽清楚內容的最低限度。
睡覺時不宜佩戴耳機
睡覺時佩戴耳機會增加耳部結構損傷的風險,進而引起外耳感染;同時睡眠狀態下佩戴耳機,不僅會使內耳毛細胞一直接收聲音信號的刺激,導致聽力疲勞,最終造成噪聲性聽力損傷,還會因為持續的聲音刺激使大腦處于淺睡眠狀態,影響睡眠效率,導致第二天精神狀態變差。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ID:cctvnewscenter)綜合丁香醫生、科普中國
耳機,聽力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