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峰在2025“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開幕式上講述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徐 俊攝
童光榮在指揮樂隊演出。
受訪者供圖
杰西卡(右一)與丈夫、孩子。
陳斯卓攝
人文交流是推動各國人民相知相親的重要紐帶。一段段暖心的人文交流故事,搭建起增進友誼的橋梁,描繪出民心相通的底色,構筑成合作共贏的基礎。
鄭和的精神今天更顯珍貴
“在鄭和文化館中有一口傳說中的‘將軍井’,井水甘甜,用來烹茶,飲水思源,恍惚能夠穿越回明代與鄭和對飲。”一談起鄭和,馬來西亞鄭和文化館執行館長李培峰總是充滿了感情——“我希望能把鄭和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
620年前,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歷時28年,到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遠達非洲東海岸,鋪就了一條和平與友誼的“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船隊曾5次經過馬六甲。今天,鄭和文化館所在的馬六甲河畔就是當年鄭和船隊設立的官廠遺址。這里嘗試以多種形式復原鄭和下西洋的輝煌歷程,成為推動鄭和文化傳承、促進中馬文化交流的橋梁。
“鄭和船隊在馬六甲建立官廠,駐泊候風,其帶來的繁華延續至今。”李培峰拿著一個以鄭和形象為原型設計的布袋戲偶向記者展示,“源于中國福建漳州、泉州以及廣東潮汕的布袋戲,如今仍是我們藝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東南亞特別是印尼爪哇地區,人們將鄭和的故事融入布袋戲,也讓布袋戲得以傳承至今。”
近年來,鄭和文化館多次舉辦各類中國文化藝術和遺產交流展,來自全球的參觀者徜徉于鄭和航海歷史場景,欣賞來自中國的文化藝術作品,深切感受兩國歷史、文化、藝術的多重碰撞。李培峰也多次受邀赴華參加各種文化交流活動,與各界人士共敘友好合作。
“鄭和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是超越國界的文化交流發展。史料中的鄭和下西洋、傳說中的鄭和故事,以及東南亞人民對鄭和的崇敬,共同組成了一條貫穿歷史、跨越國家與民族的和諧篇章。”李培峰說。
觀古鑒今,鄭和所代表的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等精神,在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今天,更顯珍貴。1492年哥倫布乘坐“圣瑪利亞號”抵達美洲時,鄭和寶船的鐵錨已在印度古里港沉睡近60年。“葡萄牙人在馬六甲拆毀滿喇加王宮建立炮臺和城堡,與鄭和所推崇的‘共享太平之福’理念形成鮮明對照。”李培峰說。
李培峰表示:“希望能夠不斷推進鄭和文化線路遺產研究,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促進民心相通付出現實行動。”
中越文化在竹樂演奏中共鳴
越南國家歌劇芭蕾舞劇院常任指揮童光榮出生在越南的一個音樂世家。小時候,他的父親每次去中國出差,都會帶回許多中國音樂磁帶。“那些旋律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解中國的大門,”童光榮回憶道,“從那一刻起,我就夢想有一天能到中國去,親自觸摸那些聲音的源頭。”
2004年,童光榮踏上了赴華留學的旅途,并在中國度過了9年的學習時光。本科期間他主修民樂指揮,研究生期間則學習西洋樂指揮。在來到中國之前,他就有一個愿望:把越南音樂和中國音樂融合在一起,演奏出兩種文化的交融共鳴。
在中國學習期間,童光榮遇到了他的妻子、作曲家莫雙雙,也漸漸把中國當作了第二故鄉。婚后,他們定居越南,創辦了新活力民族樂團。“我們把富有中國特色的樂曲旋律融入越南的傳統竹樂演奏,讓兩國文化在同一根竹管里產生共振。”童光榮興奮地說。
樂團使用的是最具越南特色的竹制樂器——竹笛、竹琴、竹排琴、竹鋼琴等,均由童光榮的父親親手制作。他們還召集一些在越旅居、喜愛音樂的國際友人組建了“河內之聲”國際合唱團,常與新活力民族樂團聯袂表演,奏響多元文化交流互鑒的友誼之聲。
2015年8月,童光榮的愿望實現了——他和他的好友、中國音樂家陳曉棟分別作為兩國的藝術指導,莫雙雙擔任鋼琴演奏,在越南河內舉行了一場友好音樂會。這場展示中越兩國傳統民樂融合的音樂會,令越南國家音樂學院音樂廳一票難求。
回想起音樂會的籌備過程,童光榮表示:“為了讓兩國觀眾都能產生共鳴,從曲目選擇到配樂,我們都悉心設計、反復推敲。在音樂會上,我們演奏了中國民樂《賽馬》和越南民樂《萍散云飛》,前者歡快激昂,后者則婉轉悠揚。”在演奏《萍散云飛》時,童光榮演奏竹笛,他的弟弟彈奏獨弦琴,陳曉棟拉二胡,莫雙雙彈奏鋼琴,幾人用來自不同文化的樂器共同完成了這首經典民樂的演繹,現場觀眾也沉醉其中。音樂會結束后,觀眾的掌聲經久不息。
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也是“中越人文交流年”。“越南和中國山水相連、文化相通,我希望以藝術為橋梁,創作更多的音樂作品,讓越南人民通過旋律認識中國,讓中國朋友通過越南的竹韻感受越南人民的情誼。我也相信,未來越中兩國特別是青年人之間的交流會越來越多,友誼會越來越深。”童光榮表示。
波蘭媳婦見證的綠水青山
來自波蘭的杰西卡已經在中國生活多年。2013年,她與在中國留學時相識的朋友任棟旭結婚。婚后,他們一起回到了任棟旭的家鄉——浙江省安吉縣余村。
“初到余村,只見滿目蒼翠、竹海環繞,溪水清澈見底,村民們臉上滿是淳樸而恬淡的笑容,村莊與自然有種渾然一體的和諧。”杰西卡回憶道,“盡管語言不通、文化差異顯著,但鄉親們從不把我當外人,他們叫我‘棟旭家的波蘭媳婦’,常常送我自家種的蔬菜和新挖的竹筍,讓遠離家鄉的我感到十分溫暖。”
安吉有“中國竹鄉”之稱,這里的人們依竹而居,以竹為生。杰西卡和丈夫的事業也與竹子息息相關。一根普通的毛竹,經過匠心巧手能變成上百種精美而又環保的日常用品和工藝品。“‘以竹代塑’已深深融入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也讓我看到了機遇,”杰西卡說,“包括波蘭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對環保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長,我希望世界上能有更多人了解中國這種綠色的生活方式。”
杰西卡開始嘗試用社交媒體記錄竹子從砍伐到加工的過程,向歐洲的客戶和朋友展示余村的綠水青山,講解竹制品背后的環保理念。漸漸地,家里的工廠開始接到越來越多來自國際市場的訂單。“一根小小的翠竹,成了連接我的故鄉與新家的綠色紐帶,也讓我找到了事業的新支點。”杰西卡說。
2016年,杰西卡在余村開設了英語工作室,每周六舉辦“國際下午茶”,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當地的孩子圍坐在一起,用英語暢聊。“我們從波蘭的肖邦聊到中國的《梁祝》,從琥珀博物館聊到安吉白茶園。看著孩子們說英語時從羞澀膽怯到自信滿滿,我感到無比欣慰。希望這間小小的工作室能成為文化交流互鑒的‘會客廳’,讓世界聽見余村的聲音,也讓余村的未來一代更勇敢地擁抱世界。”杰西卡說。
隨著中國持續優化簽證政策,來到余村的外國面孔越來越多。杰西卡牽頭組建了“洋眼看安吉”志愿者團隊,帶領國際友人深度體驗中國鄉村文化和生活——學習中國書法、體驗采茶炒茶、親手制作竹編。不少外國人驚嘆:“這里徹底顛覆了我對中國鄉村的想象!”
“10多年來,我見證了余村如何通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靠山吃山到保山富山,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如今它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小山村,而是一個向世界張開懷抱的國際化鄉村社區。”杰西卡感慨地說,“我也從一個懵懂的‘洋媳婦’,成長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一個環保事業的推廣者、一個促進文化交流的志愿者。余村給了我家庭、事業和人生的無限可能,我深深地感激這里的一切。”
未來10年,杰西卡有了新的夢想:助力余村打造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學基地,將這里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的寶貴經驗分享給全世界的朋友。“我希望有更多來自五洲四海的年輕人到這里學習中國智慧、感受中國速度、體會東方哲學,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座小小的橋梁,讓更多外國人聽見中國鄉村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未來之聲。”
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