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名房地產中介負責推銷分子世界的房產,他或許會說:“這是一間寬敞明亮、專為水分子量身定制的單身公寓。”
這樣的“房子”確實存在。它們是由科學家精心設計的分子建筑——金屬有機框架(MOF)。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北川進、澳大利亞科學家理查德·羅布森和美國科學家奧馬爾·亞吉,以表彰他們在MOF材料開發方面的開創性貢獻。
這種新型分子結構內部擁有大量空腔,分子可在其中自由進出。得益于三位科學家的工作,化學家如今已能設計出數以萬計的不同MOF,為化學領域帶來一連串“奇跡”。
理查德·羅布森:“分子建筑”靈感源自一節化學課
科學發現常始于“跳出框架”的思考。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故事,源自一節普通的化學課準備。
1974年,理查德·羅布森正在為課堂制作分子模型,他用木球代表原子、木棒代表化學鍵。擺弄間,他靈光一現:如果能像拼積木一樣,讓原子或分子依照其化學特性自行連接,能否構建出新的“分子建筑”?
直到十多年后,他終于動手驗證這一想法。羅布森將帶正電的銅離子與四臂分子相結合,結果這些分子像鉆石晶格一樣自組裝成規則的三維晶體結構,不同的是,這種晶體內部竟有大量空腔。1989年,他在《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成果,首次提出這類分子網絡的潛力,預言它們將賦予材料前所未有的性質。
此后,羅布森陸續合成出多種含空腔的分子網絡,并證明這些結構內部的離子可以互換,從而讓物質進出。他展示了可按需設計的分子晶體,并提出這種材料可用作催化劑。盡管早期材料脆弱、易分解,被認為“沒用”,但羅布森已打開了“分子建筑”的大門。
北川進:讓“無用之物”變得有用
20世紀90年代,北川進接過了羅布森探索的火種。他奉行的信條是:“要看到‘無用之物’的用處。”
1992年,北川進構建出一種二維分子材料,分子之間形成可容納丙酮分子的空腔。雖然功能有限,但這代表一種全新的分子設計思維。他同樣用金屬離子作為“支點”,以有機分子相連。
1997年,他的團隊用鈷、鎳、鋅離子與4,4′-聯吡啶分子搭建出三維MOF結構,形成交錯的空腔通道。當他們將材料中的水去除后,這些孔洞仍然穩定,可以吸附和釋放甲烷、氧氣、氮氣等氣體而不變形。
面對“已有多孔沸石,為何還要MOF?”的質疑,北川進給出關鍵答案。他認為,MOF可由多種金屬和有機分子構建,功能可定制,并且材料柔韌,能如呼吸般吸附和釋放氣體。這一定義奠定了MOF的科學基礎。
奧馬爾·亞吉:為分子積木命名并賦予力量
在大洋彼岸,奧馬爾·亞吉延續并拓展了這一理念。
1995年,亞吉正式提出“金屬有機框架(MOF)”這一名稱,定義了這種由金屬節點和有機配體組成、具有規則空腔的晶體結構。
隨后,他于1999年研發出MOF-5,這是一種極其穩定且空間巨大的框架結構,即使在300℃高溫下也不會坍塌。最令人震驚的是其內部表面積:幾克MOF-5的內部總面積相當于一個足球場,遠超傳統沸石。這意味著它能吸附更多氣體。
亞吉的團隊繼續擴展MOF家族,創造出十幾種變體,用以儲存甲烷、捕獲二氧化碳,甚至在沙漠中利用MOF創造了“空中取水”的奇跡:夜晚材料吸附空氣中的水汽,白天經太陽加熱后釋放出液態水,為干旱地區提供取水新途徑。
如今,科學家已設計出數以萬計的MOF,它們被用于碳捕集、空氣凈化、藥物遞送、能源存儲等眾多前沿領域。甚至在半導體制造中,也有MOF被用于捕捉或分解劇毒氣體。
一些科學家認為,MOF潛力巨大,有望成為“21世紀的材料”。無論未來如何,通過MOF的開發,三位科學家為我們提供了解決能源、環境與健康等重大問題的新途徑,而這正契合了諾貝爾遺囑中“造福人類”的精神。
責任編輯:高瑋怡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