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視力嚴重受損,世界對我而言是不規則的凌亂。那些描摹眼前美好的形容詞,我往往難以感受到。在我人生的前30年里,有3個地方我幾乎從不涉足,那就是圖書館、電影院和博物館,但近年來它們卻成了我經常出入的地方。
2011年,中國盲文圖書館新館建成,我也成了一個圖書館人。近5年,我發現圖書館發生了很大變化:上海圖書館東館有專門的無障礙閱覽室;遼寧省圖書館安裝了數字盲道;湖北省圖書館有專門的盲文刻印系統;廈門市圖書館的無障礙電影放映廳座位舒適得堪比頭等艙……盲人朋友在圖書館里可以自由地閱讀,也可以欣賞電影、聆聽講座,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工作中我和各地公共圖書館的館員成了親密無間的伙伴,大家為服務好視障讀者守望相助,互通有無。
5年來,我國已基本建成以中國盲文圖書館為龍頭,以省、市、縣各級公共圖書館視障閱覽室為支撐的視障服務合作網絡,共有盲人閱覽室1659個,盲文圖書種類不斷豐富,音視頻資源堪稱海量。近19萬臺智能聽書機在全國各地圖書館配備,在線累計交互3583萬小時。這些數字背后是許多像我這樣的視障人士每天閱讀的日常累積,也是我們想看清世界的一次次嘗試。
視障人士也能“看”電影,或許令人難以置信,但這就是我們實實在在的文化生活。十幾年前,中國盲文圖書館建立了“口述影像館”,多年來一直堅持每周為視障讀者講述一部電影。無障礙電影成為文化助盲最好的抓手,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都參與到為盲人講電影的公益項目中。前幾天我去四川綿陽出差,其間“觀看”了一場無障礙電影《長安的荔枝》。綿陽廣播電臺主持人的專業講解,讓所有觀影的盲人沉浸在電影情節中,不時發出驚嘆,結束之后,大家在座位上久久不愿離去。為了讓更多視障人士足不出戶就能“看”電影,一些互聯網平臺也設立了“無障礙劇場”,目前已經有超過2000部影視劇可供盲人朋友欣賞。
2023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專門性法律,一些博物館也開始為特殊群體提供無障礙服務。之前我曾多次參觀故宮,從南走到北,并沒有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聽說故宮入選了博物館無障礙實踐案例,我非常好奇,于今年5月再次走進故宮。從進入午門開始,就有講解員細致講解此刻所在位置發生過哪些歷史事件。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路走來如同穿越。最有特色的是文創融合館,故宮的斗拱模型、琉璃的脊獸和鴟吻,居然都可以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用手觸摸。原來歷史從未遠去,只是被時間折疊進了這一磚一瓦的縫隙里。
我們怎樣“看見”世界?一本本圖書、一場場電影、一座座博物館,世界正以獨特的形式在耳畔、在指尖徐徐展開。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的需求沒有被忽略,所以可以驕傲地說,我們也沒有掉隊。視障人士的文化權益被真切地感受到,實在地觸摸到,清晰地聽到。
(作者為中國盲文圖書館副館長)
視障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