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假期期間,江西景德鎮一處雞排攤位成了全國打卡點,多家媒體也把鏡頭對準這份煙火里的體面與溫度。攤主李俊永,大家口中的“雞排哥”,沒有復雜的營銷,僅靠幾句俏皮話、6元定價和過硬的品質,把漫長等待變成了笑聲與期待。
人們為何被打動?是因為“雞排哥”讓“認真與真誠”重新變得可感:每天新鮮腌制、火候不差分毫;“四點半后優先學生、學生再便宜1元”的小規矩,拉近了攤位與校園的距離。正如網友所說,“6元雞排、60元情緒價值、600元服務體驗”。情緒價值并非虛談,它根植于可復制的服務與可兌現的承諾。在這個信任常被消磨的時代,被認真對待的服務,本身就是稀缺資源。
然而流量如潮,善意也隨之承受代價。二手平臺出現大量代排,蹭熱度、懟臉拍式直播讓攤位不堪其擾,“雞排哥”從早到晚工作,直至近乎失聲。流量在放大真誠的同時,也有可能阻礙自然的交流,讓那份本真的煙火氣在儀式化的圍觀中逐漸稀薄。
正如《人民日報》所說,“讓勞動者回到勞動本身,讓故事回到生活本身”?!半u排哥”也在逐漸回到日常生活的正軌:在連續高強度工作后,他在10月8日晚宣布次日休息一天。與此同時,他注冊工作室、安裝空調、適時休息,試圖將爆紅納入可持續的軌道。城市治理者也積極應對,景德鎮北站客流上升,地方部門嘗試分流與秩序維護,努力讓“擁擠的喜歡”不打擾彼此。
因此,真正該討論的不是“要不要流量”,而是如何不被流量牽著走。對公眾而言,不懟臉拍或許是最基本的尊重;對平臺與管理者而言,限制侵擾式直播、下架代排服務、完善現場秩序,是將喜歡轉化為支持、將圍觀轉化為規矩的關鍵。
更進一步看,一座城市能否將這樣的熱度沉淀為發展動力,考驗的是其將“網紅”轉化為“長紅”的能力。前些年,甘肅天水麻辣燙、淄博燒烤也曾讓城市爆紅,但在熱度退卻后,文旅產業是否具有長期發展的能力仍有待觀察。在雞排哥個人賬號的評論區,不乏類似對于景德鎮排隊問題、場館預約難問題的反饋。熱度終究會褪去,能否借此優化服務、延伸體驗、留住人心,才是對城市真正的考驗。真誠不應該止于個體的閃耀,更應該融入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成為可持續的吸引力。
說到底,我們欣賞“雞排哥”,不只是因為他炸得好雞排,更因他映照出一種久違的做事態度:商業可以熱鬧,但不必虛張;服務可以幽默,但不失真誠。然而,也有必要進一步思考,這份平凡的善與真誠何以成為奇觀?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秩序里,日復一日的認真、不出格的善意、本分的勞動,往往難以突破慣性的遮蔽。只有當他們偶然被推上風口,比如先前的“周餅倫”、南京雀巢咖啡阿姨、“人民理發師”李曉華,以及當下的景德鎮“雞排哥”,才成為現象、變成故事。如果沒有這場網絡奇遇,“雞排哥”或許仍只是一位默默炸著雞排的普通攤主,他的認真依舊,他的善意也依舊,只是難以進入公眾視野。奇觀照亮“雞排哥”,卻也映照出日常中更多未被照見的“雞排哥”們——那些同樣認真生活、真誠待人,卻始終未被看見的普通人。
因此,真正的問題不在于我們贊美或是調侃奇跡,而在于我們是否有了一片能讓“平凡的好”得以存活、延續的土壤。對此,我們仍需把掌聲送到更深處:讓認真把活兒干好的人,在不被圍觀的日常里,也能被穩穩善待,這或許是我們能夠給所有“雞排哥”最好的時代禮物。
雞排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