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女子用草編出一整個動物園”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熱議。視頻中,那些形態靈動的草編動物、層次分明的建筑模型、鮮活逼真的水果擺件,都出自浙江寧波非遺草編工藝傳承人馮麗萍之手。
指尖輕攏慢捻,一根根藺草在馮麗萍手中漸漸有了模樣——或是孔雀舒展的尾羽,或是清晰的建筑結構。數十年間,從日常工藝品到引發情感共鳴的藝術品,她用巧手讓草編煥發新生。

馮麗萍展示自己的草編作品。(圖源:寧波日報)
在藺草中“修行”
成長于藺草間的馮麗萍,與草編的緣分早在童年的橫街鎮就已結下。馮麗萍回憶,那時家家種藺草、曬藺草、做草編。“剛收割上來的藺草碧綠柔軟,手巧的姑娘坐在田埂上順手就編出一兩個蟈蟈籠;放學后,一群女孩子圍坐一起,用曬得順滑滾燙的藺草幫大人做草帽,比誰做得又好又快,這樣的場景司空見慣。”在母親的影響下,七八歲的馮麗萍就能編出草帽和扇子等基礎款草編作品。
而讓馮麗萍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做草編的契機,還要從2016年的一場臺灣草編展說起。展臺上精致的草編工藝品將馮麗萍擱置多年的熱愛點燃,“沒想到,草編就成了一輩子堅持的事情。”
為了編出精美的作品,馮麗萍在原料上的選擇近乎苛刻。“藺草的產地不同,它的柔韌性和可塑性也有差異。”馮麗萍說,與市面上大多數從日本引進的草相比,寧波本地的藺草有更強的可塑性,編出的作品也更為精致,“經過一家家對比,最后終于找到了能夠長期提供本土藺草的種植戶。”
仔細觀察馮麗萍的草編作品,不難發現,鮮艷、均勻的色彩也是一大特色。“這些都需要提前用顏料進行上色,但是目前市面上已經沒有草編專用原料在售。”對此,馮麗萍順著顏料供應鏈“尋根溯源”:向草編的老師傅詢問賣顏料的經銷商,接著向曾經賣顏料的經銷商了解生產顏料的工廠,再去顏料生產工廠打聽還在做顏料的手藝人,最后終于找到了真正的草編顏料。
傳承中的“韌勁”
從扇子、提籃、茶墊等生活工藝品,到匠心獨運的動物、建筑與水果,從復制作品到獨立創作,轉折點藏在一場竹編展覽里。
“當時看到竹編作品‘黛玉葬花籃’的時候,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黛玉葬花的情景,胸中翻涌著悲戚之情。”馮麗萍回憶,當時突然就感受到器物所帶來的情感共鳴。“那一刻,我就下定決心要讓草編發揮更大的藝術價值。”

馮麗萍的草編作品。(寧波日報記者陳朝霞攝)
從此,她便開始自己設計圖紙、搭配材料、精進技藝,努力讓草編煥發新的生命力。“有些作品可能會失敗很多次才能成功,比如一些立體的作品和草編,需要考慮立體拼接、色彩過渡等因素。”馮麗萍說,創作時大多數的時間都在推翻、重來、再嘗試,還要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制作完成一件作品需要花一周到數月不等的時間。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馮麗萍家中的草編作品越來越多,被網友笑稱“用草編出了一個動物園”,其設計創作的《雙金展鳳蝶》斬獲第十一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草編天封塔》獲2025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創作大賽銀獎。“現在家里人很支持我做草編,他們不僅幫我搬材料、運藺草,還送我去上課。”馮麗萍很自豪地說道。
如今,馮麗萍在海曙區文化館擔任草編工藝課程教師,向更多的年輕人傳授這門技藝。“做的時候最關鍵的是用大拇指這樣抹(平)一下,你來試一試。”面對來上課的學生們,馮麗萍總是耐心地講解著草編的要點:“草編是交叉著編的,有上層和下層,很多人分不清上層和下層的草。”馮麗萍解釋,搞混的話,一個地方錯了就跟不上來,整個作品就做不下去了。
“目前草編的傳承情況并不盡人意,之前帶過幾個徒弟,但都沒有繼續學習下去。”她坦言,草編收入水平低、制作周期長是草編少有人堅持的主要原因,“這也意味著,想要做出精美的草編藝術品,不僅要有興趣和技法,還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如同打了數十年交道的藺草,馮麗萍對草編技藝的傳承有著一股“韌勁”。“這個傳統的手藝是很好的,我們不能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現在,馮麗萍長期在中小學、文化館開設公益課程,不僅為社區居民制作手機殼、草編袋,還將自己的一部分珍貴草編畫捐贈給海曙區非遺館,“很多孩子對草編都很感興趣,打算再收幾個徒弟,讓草編可以長久地走下去。”
綜合自央視新聞、寧波日報等。
責任編輯:潘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