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聯合國迎來成立80周年的歷史節點時,回望其維護全球和平的進程,解決巴以沖突始終是一道難題。從聯合國誕生至今,這片交織著宗教信仰、民族訴求與領土爭議的土地,深陷戰火與對話的反復拉鋸中。
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到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落幕,戰火吞噬了無數生命,摧毀了千萬家庭。聯合國始終以堅定的姿態促進解決巴以問題,多次為各方搭建對話平臺,并提出許多解決方案,比如“兩國方案”。這些努力勾勒出聯合國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的歷史脈絡。
冤冤相報的暴力循環
巴勒斯坦地區的命運,自古與其極具戰略性的地理位置緊密相連。從古埃及、亞述、波斯到羅馬帝國,再到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這片地中海東岸的狹長土地經歷了數次政權更迭與文明變遷。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曾生活于此。由于歷史、宗教、民族、文化等原因,雙方積怨已久。巴以冤冤相報的暴力循環一直被視為中東“火藥桶”。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阿拉伯人、猶太人等群體雖存在宗教與生活習慣的差異,但保持了基本的社會平衡。
這種短暫的平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打破。1914年一戰爆發后,奧斯曼帝國與德國結盟。英國為打敗德國、瓦解奧斯曼帝國,進而控制中東,先是向巴勒斯坦境內的阿拉伯人承諾,在戰后支持其建立獨立國家,又背地里和法國秘密商量將巴勒斯坦地區劃為“國際共管”區域,暗中劃分兩國在中東的勢力范圍。

英國保守黨政治家亞瑟·貝爾福,曾任英國首相和外交大臣。(視覺中國)
彼時,歐洲興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1917年11月,英國為爭取猶太人在財政和輿論上的支持,以時任外交大臣亞瑟·貝爾福的名義發表了《貝爾福宣言》,轉而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
一戰結束后,奧斯曼帝國瓦解,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21年,英國又以實施《貝爾福宣言》為名,將巴勒斯坦劃分為東西兩區:約旦河以東稱外約旦,即現今的約旦哈希姆王國;約旦河以西稱巴勒斯坦,包括現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在英國的默許與支持下,猶太人開始大規模遷入巴勒斯坦,搶奪阿拉伯人的土地。
“分治計劃最早由英國人提出,但英國推行的‘分而治之’是人為制造矛盾,以利于其殖民控制。此時混亂進一步加劇,一顆攪動中東亂局的種子就此被埋下。”北京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睿恒向《環球人物》記者分析道。

當地時間1946年7月22日,英國托管當局總部所在的耶路撒冷大衛王酒店遭爆炸襲擊。(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英國自身也逐漸陷入困境:既想依靠猶太人的財力鞏固其在中東的影響力,又擔心阿拉伯人的反抗威脅其石油利益。二戰后,英國國力消耗殆盡,無暇自顧。1946年7月22日,極端猶太組織襲擊了英國托管當局總部所在的耶路撒冷大衛王酒店,造成91人死亡。英國徹底意識到已無力再“控制中東”。
初提“兩國方案”
1947年2月,英國人將巴勒斯坦問題移交至剛成立一年多的聯合國,請求國際社會介入解決。聯合國首任秘書長特里格夫·賴伊隨即成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委員會,任命瑞典人福克·伯納多特為首席調解員,美國外交官拉爾夫·邦奇擔任其首席助手。
邦奇是一位學者型外交官,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政府與國際關系專業,曾留校任教,后任美國國務院殖民地事務的負責人。1945年,他參與起草《聯合國憲章》中關于托管制度與非殖民化的關鍵章節。一年后,邦奇加入了聯合國,隨后致力于推動托管體系運作與非殖民化進程。
特別委員會在巴勒斯坦展開了3個多月的實地考察,邦奇全程參與。最終,特別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交報告,提出在該地區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的建議。賴伊表示明確的立場,對此完全贊同,并積極敦促聯大通過該決議。
1947年11月29日,聯大對“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后編為第181號決議)進行投票表決。投票前48小時,邦奇幾乎未合眼,穿梭于各代表團休息室,耐心解釋方案細節,為爭取贊成票做最后的努力。最終,決議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通過。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阿拉伯人的國家和一個猶太人的國家。阿拉伯國面積1.15萬平方公里,包括加利利、約旦河以西地區和加沙地區;猶太國面積1.52萬平方公里;紛爭較大的耶路撒冷,由聯合國管理。這就是“兩國方案”的最早框架。
不過,這一方案最初并不被完全認同。李睿恒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對阿拉伯人而言,占總人口少數的猶太社群獲得了約55%的土地,且多為肥沃的沿海平原和關鍵水源地。這種分配明顯違背“人口與領土匹配”的基本邏輯,難以被阿拉伯人接受。
首席調解員“間接談判”
對于聯合國第181號決議,猶太人欣然同意。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依據該決議宣布成立以色列國。此舉徹底激化了矛盾。埃及、外約旦、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在以色列建國次日向其宣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初期,阿拉伯軍隊占據優勢,埃及軍隊占領了加沙與內蓋夫部分地區,伊拉克軍隊一度逼近以色列中部,耶路撒冷舊城也落入阿拉伯軍隊手中。為發動反攻,以色列一邊在國際社會展開游說,爭取政治支持,一邊從東歐、美國采購武器。幾個月后,以色列占領了大片在“兩國方案”中被劃分給阿拉伯國的領土。
戰火中,伯納多特一直在奔走斡旋,于1948年9月17日在耶路撒冷遭猶太極端組織槍手刺殺。第二天,邦奇被緊急任命為新首席調解員,火速趕往希臘羅德島展開調停。由于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雙方拒絕直接談判,邦奇創造性地提出“間接談判”方式:他在酒店租用兩間相鄰的會議室,分別接待阿以雙方代表團,自己拿著筆和筆記本穿梭于兩個會議室間,來回傳遞信息。

當地時間1949年3月1日,埃及與以色列在希臘羅德島簽署停戰協議。(視覺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后,聯合國創建了停戰監督組織,維和行動在戰火中應運而生,為監督停火發揮了關鍵作用。在之后的歷次中東戰爭中,聯合國維和部隊部署至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等地,有效遏制了沖突升級。1949年上半年,以色列先后與埃及、黎巴嫩、外約旦和敘利亞達成停戰協議,第一次中東戰爭正式結束。
“此時,聯合國最初提出的‘兩國方案’雖仍未實現,但該方案體現了聯合國關于巴以問題決議的精神,即建立巴以兩個國家,實現和平與共存。此后,聯合國通過了多份關于巴以問題的決議案,都是以該精神為基礎的。”李睿恒說。
《環球人物》記者 于冰
責任編輯:蔡曉慧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