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南京市首例對外籍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者——楊艷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成功完成捐獻。這份承載著生命希望的“種子”當天被緊急空運至丹麥,將為一位素未謀面的血液病患者點亮重生之光。
這份跨越國界的大愛,源自一段溫暖的跨代愛心傳承,楊艷記得,自己8歲時,父親就曾為大伯捐獻骨髓。盡管當時很懵懂,但父親的無私義舉在她心中埋下了善良的種子。
18歲生日當天,楊艷便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無償獻血。此后十多年里,她從未間斷這份堅持,累計獻血量已超2100毫升。20歲那年,楊艷在一次無償獻血時,被護士問及是否愿意加入中華骨髓庫。想起父親,她毫不猶豫地留下檢測血樣,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這一等,便是十二年。十二年間,她經歷求學、工作,直到在南京安家,成為一位母親,她的人生角色不斷轉變,但那份“隨時準備捐獻”的初心從未改變。今年5月初,一通來自紅十字會的電話打破了生活的平靜,楊艷與一位遠在丹麥的白血病患者初配型成功。沒有一絲猶豫,楊艷當場答應捐獻,她第一時間告知父母和愛人,家人的全力支持也給了她滿滿的底氣。
同意捐獻只是開始,現實的考驗接踵而來。楊艷的丈夫因工作早出晚歸,老家的奶奶和外婆前后生病住院,父母無法抽身,家里剛上幼兒園的孩子需要照料。一邊是遠方亟待救援的生命,一邊是身邊需要呵護的家庭,楊艷選擇兩者兼顧。
她一邊細心照料孩子,一邊為捐獻做準備。這半年來,她徹底改變了生活習慣。曾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變成每周雷打不動鍛煉三四次,跑步、打球、游泳一樣不落。飲食上,她也戒掉了心愛的奶茶和火鍋,轉而選擇健康餐。“有時候嘴饞,想喝奶茶、吃火鍋的時候,一想到離捐獻的日子越來越近,便咬牙忍住了。”
經過努力,她的高配和體檢均一次性通過。盡管住院注射動員劑期間身體反應明顯,但她咬牙堅持。“一想到能救人一命,這點不舒服不算什么。”
捐獻當日,近5個小時的采集過程中,楊艷的父母與愛人全程陪同,給予她莫大的精神支撐。采集完成后,286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被小心翼翼封裝起來,將搭乘最快的航班飛往丹麥。
南京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周海燕介紹,像楊艷這樣,父親捐過骨髓,自己再捐造血干細胞的“捐二代”,在南京此前還未有過。這份帶著溫度的“生命火種”,正帶著所有人的期盼,助力異國患者早日康復。
責任編輯:高瑋怡造血干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