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七旬老人汪洋駕駛著他的代步電動車出門,來到壽縣正陽關鎮南門前,拿著手機拍視頻,為他的“老汪帶你逛古鎮”公益視頻賬號取素材。記者了解到,汪老是一名退休教師,從2014年開始熱心公益事業,免費宣傳家鄉文化,推介古鎮旅游。5年前,汪老努力學習新媒體知識,搭建起古鎮文化傳播的數字橋梁,讓這座“七十二水歸正陽”的千年古鎮,在網絡時代重煥光彩。
執守初心 甘為古鎮文化“擺渡人”
汪老家在壽縣正陽關鎮,他家的客廳有一面背景墻,上面是正陽關古鎮南門畫面,門頭上寫有“淮南古鎮”四個字,背景墻前面茶臺上放著一把已破損了的折扇,上面寫著“老汪帶您逛古鎮”幾個字。“我很喜歡這把折扇,這是我們當地一名書法家送給我的,我每次做直播時都拿著這把折扇。”汪老說,背景墻是兒子幫他做的,老伴和兒子都支持他做公益。
2014年,在小學教了40年語文的汪老退休后,加入了社區志愿服務隊伍,義務當起古鎮導游,為群眾講解古鎮文化,成為古鎮文化最執著的“擺渡人”。
2020年,為讓更多人了解古鎮魅力,汪老開始進軍新媒體,打造公益賬號“老汪帶你逛古鎮”,將古鎮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宣傳家鄉文化,推介古鎮旅游。“截至2025年11月,我先后在各平臺發布短視頻及圖文3500余條,獲贊146萬,平臺現在有37000多粉絲。”汪老舉著手機樂著說。
三物隨身 帶病堅守文旅一線
汪老要去古鎮南門拍一些視頻素材,把手機掛在脖子上,拄著拐杖走出家門,來到電動車前。汪老說,他的右腿從小落下三等殘疾,近些年又因腰椎間盤突出和骨質增生壓迫了腿神經,腰和腿經常疼痛難忍,導致行走困難,可有些粉絲奔著古鎮文化而來,他不想令粉絲們失望,就駕駛電動車帶粉絲在古鎮里走街串巷,講解古鎮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又給人做導游啦!”記者跟隨著汪老前往古鎮南門時,由于電動車行駛的速度不快,一路上,有不少人看到汪老后,都熱情地打招呼。汪老說,這幾年義務做直播、帶游客,雖然有些累,但看到有粉絲評論:“一人一車一手機,記錄滄桑與歡喜。不畏年老揚正氣,樂在其中悅自己”時,感到無比欣慰,同時干勁倍增。
記者了解到,隨著汪老在網絡上的宣傳,了解正陽關的人越來越多,到古鎮的游客也越來越多。前兩年,汪老喊出“逛古鎮游正陽,義務導游找老汪”口號,只要有游客聯系到他,無論寒冬還是酷暑,都欣然應允,為游客導游加講解。
汪洋在當地鐵鋪了解近期生意狀況。
這些年,汪老除了“散客”,每年還要接待到正陽關古鎮研學或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的團隊,他們大多是通過“老汪帶你逛古鎮”聯系上他,也有粉絲推薦和鎮政府安排。另外,他還為大學生做專題講座60余場次,為本鎮初高中學生上《家鄉文化生活》課10余課次,在課堂上傳播正陽關的歷史文化。
功能升級 公益賬號變身便民樞紐
近年來,汪老在公益賬號上開了“文化尋根”系列短視頻,用鏡頭搭建起一座“數字鄉愁博物館”,40多個文化專題涵蓋了抬閣絕技、石鎖競技、古碼頭帆影,視頻點贊量達144.5萬。
“‘用手機記錄家鄉美好,以故事講述古鎮文史’,這是我創建‘老汪帶你逛古鎮’自媒體公益視頻賬號的初衷。”汪老說,5年多來,初心不改,另外,還義務幫助推銷本鎮的土特產品、非遺產品。
汪老的公益賬號做出影響力后,有人還借助他的平臺來尋親,已成功幫助10余人找到了親人和朋友。
汪老告訴記者,5年多來,“老汪帶你逛古鎮”公益賬號也成了網絡服務站。不少人向他咨詢輪渡信息、客車信息、汛期信息、中小學、幼兒園招生信息等,還有一些游客到正陽關之前,咨詢鎮上哪家賓館衛生整潔、價格便宜,哪家小吃干凈衛生、飯菜可口等。還有人拾到鑰匙、身份證也交給他,讓他幫尋找失主。甚至有身在外地的老鄉,托他幫忙找工人,幫留守家中的父母修馬桶、疏通廁所下水道等。對于這些,汪老都不厭其煩、欣然應允,并盡力幫忙。
汪洋出門離不開拐杖。
如今的正陽關,古城門與新景觀交相輝映,非遺文化煥發新生。汪洋老人用初心與堅守,讓這座千年古鎮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責任編輯:潘陽薇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