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講全運會賽場上北京隊的故事,離不開北京市先農壇體育運動技術學校(以下簡稱先農壇體校)。
在北京城中軸線南端,坐落著明清兩代皇家祭祀場所先農壇。1956年,一所體育運動學校在它的旁邊成立,這便是先農壇體校。
和它同時誕生的,還有一支承載著榮譽的運動隊。北京乒乓球隊總教練張雷告訴《環球人物》記者,也是在1956年,國家體委將“三大球”(即足球、排球、籃球)和“一小球”(即乒乓球)這四個球類項目的國家集訓隊下放給北京,北京市自此開始組建專業性的運動隊。“在先農壇體校就組建了北京乒乓球隊。”
自此,乒乓球運動員莊則棟、邱鐘惠,田徑運動員崔麟等老一輩體育工作者從先農壇體校出發,為中國體育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這份榮耀也銘刻在國內賽場。早在20世紀50年代,北京乒乓球隊就已嶄露頭角,不僅在第一屆和第二屆全運會上連續斬獲男單冠軍,也在歷屆全運會上屢次躋身男子團體前三名。進入新世紀,“大魔王”張怡寧更是接連為北京隊拿下第十屆、第十一屆全運會女單冠軍。
今年57歲的張雷性格爽朗。他年輕時就效力于北京乒乓球隊,對先農壇體校西南角的乒乓球訓練館再熟悉不過。數十年過去了,這位年輕的運動員成了主教練,又晉升為北京乒乓球隊總教練。總教練的辦公室陳設很簡單:一套辦公桌椅、一臺電腦、一壺熱茶,便是所有“家當”。張雷堅信,樸素的環境能讓人以最佳狀態投入到日常訓練中。

2025年5月,北京先農壇體校內的奧運冠軍紀念碑,基座上刻有張怡寧、馬龍、王楚欽等人的名字。(視覺中國)
張雷有一雙選才的慧眼,選隊員不僅要看技術水平,更要注重其身上的特質。怎么看特質呢?就靠多年深耕乒乓球運動積累出來的敏銳判斷。叱咤國際乒壇的丁寧、馬龍,最初就是他選入北京隊的。“丁寧剛來的時候個子高,打球的感覺好,做事也低調;馬龍小時候白白凈凈,打球手感特別好。”談及愛徒,張雷記憶猶新。
過去,張雷全身心撲在訓練上,常年住在運動員宿舍,極少回家。現在因為身體原因,他更多時候在場邊指導,但目光依舊銳利,對隊員的要求始終嚴格。球隊延續著“一日三練”的傳統模式:上午、下午集中訓練,晚上7點到9點再加練。除了文化課學習,隊員們幾乎沒有節假日,“今年春節也沒放假”。
三十余年的執教生涯,讓張雷深知培養世界冠軍的不易。他算了“一筆賬”:“我們地方隊培養一個世界冠軍,大約要兩個周期(一個周期為四年)。好比一個12歲的孩子來到隊里,順利的話,最快也要20歲才能打出成績。培養運動員就像種樹,急不來。”他也經常告訴年輕隊員,想站在巔峰,就得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
北京乒乓球隊現已按照北京市體育局提出的“全生命周期”青訓體系要求,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技術結構構建完善的梯隊體系,覆蓋了U11、U12、U13、U15等多個年齡段。隊里還為隊員們積極爭取參加全國性賽事的機會,以賽帶練,為他們的成長鋪路。

2017年瑞典世錦賽上,北京籍隊員和教練合影。從左至右依次是:馬龍、教練關亮、教練張雷、郭炎、丁寧、王楚欽。(北京乒乓球隊供圖)
先農壇體校有一條“冠軍長廊”,漫步其間,會看到從1956年到2025年的冠軍運動員照片,一張張排列,由黑白到彩色。它們承載著“先農壇精神”,也鐫刻著100人次世界冠軍的榮耀,其中包含18枚奧運金牌。難怪體育圈里有這么一句話:“一座先農壇,半部新中國體育史。”
目前,先農壇體校承擔著乒乓球、體操、田徑、網球、舉重、女足和橄欖球七個項目的運動隊及后備人才選拔培養工作。為實現科學訓練的目標,學校對體能、康復、診療等硬件設施進行了升級。2022年底,由舊車庫改造的體能館正式啟用。在這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場館內,劃分了多個功能明確的訓練區域,構建起集數字化體能訓練、運動恢復、營養補給與教學培訓于一體的綜合訓練管理系統,打造融合訓練、評估、恢復、培訓功能的現代化訓練空間。
與此同時,榜樣的力量也在這座校園里發揮著重要作用。老將馬龍堅守賽場,詮釋著先農壇的厚重底蘊;新生代王楚欽在巴黎奧運會加冕,展現出“后浪”奔涌的銳氣與實力;而從賽場冠軍轉型為校長的丁寧,則以新身份延續著她的體育使命。這種代際接力,讓拼搏二字在先農壇體校有了跨越時代的新內涵,也為年輕隊員樹立了最鮮活的榜樣。
代代相傳的“先農壇精神”宛如一個火種,讓先農壇體校始終充滿活力,生生不息。
《環球人物》記者 于冰
責任編輯:蔡曉慧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