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開美甲店,實在不多。
開得好的,更少。
38歲的葛琪算是一位。
義烏萬達寫字樓27樓,38歲的葛老板正忙著回復線上客戶的私信。
一個多月前,他的個人賬戶僅有幾百個粉絲,如今迅速漲粉近2萬。
是什么讓葛琪做出這樣一個頗具“反差感”的決定?
11月21日,潮新聞記者和這位自稱“搓甲大叔”的創業者聊了聊。
“一個大叔扎進女生扎堆的美甲行業,反差感是挺強的,但是審美不分性別,做服務行業最重要的是走心。”葛琪笑著說。
如果要給這份反差感再添幾分成色,就不得不提他創業前的身份。
“搓甲大叔”是金華東陽人,此前已在上海“滬漂”10年。
1987年出生的他,大學畢業后聽從父母建議和安排,赴上海投身做廣告,一干就是10年。
沒成想,原本順風順水的職場路,卻在而立之年遭遇轉折。
2020年開始,公司因客觀原因業績下滑,他面臨兩個選擇:轉崗降半薪或是離職。恰逢兒子出生,看著襁褓中的孩子,新爸爸焦慮著未來。
“行業變化太快,30歲后想法和品牌方難契合,往上走太難了。”
挑戰面前,他嘗試過轉型。
當時他考過健身教練證,也和朋友合伙另謀出路,幾經波折未能成功,直到一次找朋友聊業務,對方提到自助美甲項目,讓他動了心。
“投入低,10萬左右就能起步,加盟品牌+小店軟裝就夠了,大城市的成本高,我就想著回老家開。”
2023年8月,在上海學完美甲培訓的葛琪回到東陽,開起第一家自助美甲店。
運營一年,效果不如人意,客群多是低價敏感型。而后,他果斷轉戰義烏,在萬達不起眼的寫字樓里開了第二家店,隨后索性關掉東陽的門店,全心投入。
“男生開美甲店,或許反而也是一種優勢。”葛琪說,不少客人覺得他審美獨特,“搓甲大叔”的反差人設,在網上很吸睛。
他更清楚,能留住客人的,是用心和真誠。
葛琪坦言,他把廣告行業的用戶思維帶到了美甲店。
技術上,他自是把握得當,還詢問客人滿意度,備注喜好;服務上,備著防曬手套、防灰袖套和小零食,秋冬季節貼心照顧;溝通時,和客人聊八卦解壓,主打情緒價值。
“現在大家生活都不容易,美甲或許是他們排解焦慮的渠道,我希望客人能開心地走進來,開心地走出去。”
售后方面更是誠意滿滿:款式不滿意當場退款,重做備選款;10天售后期內,客人因技術問題返工,一律貼補交通費。
“等以后義烏開出三四家分店,我還想推出上門修補服務。”這是他的小愿景。
身在寫字樓,沒有自然客流,他就死磕線上運營。
外人不知的是,他前后花十幾萬去專門學抖音運營思維,從原來店鋪號“盲目拍300多條視頻”,到如今個人號精準發力,日更不輟。
9月底至今,50多條視頻讓賬號粉絲從500多一下漲到1.9萬,連載的美甲顏色區分科普視頻好幾條點贊都過萬。
日復一日,這家寫字樓里的小店,靠線上引流和老客復購,形成良性循環。
現在的他身兼數職:客服、采購、人事、拍攝、文案剪輯,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店里4位美甲師,每人每天服務3位客人,客單價200到300元,一天接待12位左右客人,生意穩步上升。
回望轉型路,葛琪感慨萬千。
“職場雜音多,自己也容易焦慮,但想太多只會困住腳步。”他的經驗是,大事憑感覺,小事靠理性,在可控成本內果斷行動;創業不用耍心機,用心做好服務,客人自然會給反饋。
“不要停止投資自己,機會來的時候才能抓住。”
從滬漂廣告人到美甲店老板,他從未放棄學習。
這個被生活推著轉型的大叔,用行動證明,年齡不是限制,行業不分性別,只要真誠用心,就能在新賽道上闖出一片天。
責任編輯:潘陽薇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