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杭州天竺筷廠的150周年慶。與掌門人、董事長周生元的采訪,就約在天竺筷工藝博物館里。這個博物館藏在寫字樓高層,但卻別有洞天。一走進去,一股清冽竹香撲面而來。幾位匠人正在密密麻麻的筷子半成品前專注地勞作著。
周生元從工作區站起身,將我們引至二層會客室,“我們到樓上聊吧。”他看了眼時間,解釋道,“一會兒還有個老年研學團要來體驗,我先去招呼一下。”
他語速平穩、笑容溫厚。言談舉止間,既能看到匠人特有的沉靜,又能看到企業家的周全。我們坐下來,聽他娓娓講述這雙筷子的過去與未來。
從使用者到傳承人
天竺筷不只是簡單的餐具
周生元與天竺筷的緣分,始于2007年。
當時,作為“新杭州人”的他第一次使用天竺筷,他只知道這是許多老杭州人常用的筷子。
轉變發生在他與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王連道的第二次深談里。那天,王老師傅講起天竺筷的歷史與工藝,周生元聽著聽著,心里一動。
“那次我才知道,天竺筷是杭州獨有的,而且傳承得很不容易。”他回憶道,“就是這種‘唯一性’,一下子觸動了我。”
在他看來,這已不只是一件簡單的餐具。“它是文化的傳承,更是情感的紐帶。”他解釋,一雙杭州本土的筷子,連接著祖孫三代飯桌上的溫情時光,“孩子長大后看到它,就能想起全家團聚的畫面。”手工制作原本就帶著匠人的溫度,若是再烙寫上姓名或祝福,這雙筷子便成了“匠心筷”,成了獨一無二的情誼象征。
周生元也看到了其中獨特的商業價值。他分析,天竺筷不像青瓷行業競爭激烈,它有自己的稀缺性。天竺筷既是受認可的老字號與非遺,也有一套從砍竹到成品的獨門工藝,更因“會砍竹的人越來越少”而顯得稀缺。“這是獨一份的資源。”
深思熟慮后,他決定拜師學藝。經過多年的潛心學習,2021年,他正式成為天竺筷掌門人、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

周生元為老年研學團講解天竺筷制作工藝。(潮新聞記者 王韻鷗/攝)
優化制作工序技藝
從日用品到工藝品
天竺筷因產自杭州天竺山一帶而得名,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文化積淀。歷史淵源更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當時天竺山一帶曾有百姓選用當地小徑竹制作筷子。到了清乾隆年間,杭州天竺三寺佛事鼎盛,香客如織,寺里僧人為解香客“齋食缺筷”之急,就將附近天竺山上的小徑竹截削成筷,供香客們使用。
“因此這筷子也帶上了佛緣,‘天竺筷’的名號也隨香火傳播開來。”周生元對天竺筷的故事如數家珍,“從佛地帶回的杭州天竺筷,既能為全家人增口福帶好運,又可時時保留一份佛祖心中留的虔誠。”
天竺筷見證過許多重要時刻。清代時它曾為貢品,周恩來總理接待尼克松的宴席上也曾選用它;慈禧太后、宋美齡以及如今的亞洲各國運動員,都曾是它的使用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天竺筷相繼于2006年和2009年被列為杭州市與浙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雖悠久,手藝卻沒停下革新。天竺筷制作有切割、選料、烙花、磨頭、套頭、裝配等二十多道工序,如今也在優化技藝、大膽革新。
他談起天竺筷制作工藝上的變化,“烙花,從以前的土灶換成了更安全省事的電爐;磨頭從手工銼刀改進為了小砂輪磨頭工藝,帽頭變得非常光潔;竹材經過蒸煮晾曬,色澤自然溫潤,不再依賴過去的刮皮染色。”就連小小的筷帽,也做得更為精細。
“老杭州們都說,我們的筷子越做越精致了。”他笑道。
說到底,周生元想的,還是怎么讓這雙老筷子走進更多人的生活。選料依然很嚴,只用兩年以上的野生竹子,冬天砍,再經過二十多道工序,保證它不容易發霉、好打理。
“以前大家覺得筷子,用用就扔了。現在我們想把它做得更講究,讓它成為一份精美的工藝品。”如今,除了傳統竹筷,他們還開發了紅木筷、銀木筷、鑲金頭筷等新品,并拓展至茶具、銅器等衍生品。
周生元向我們展示各類文創系列:有寓意“福祿壽喜財”的五雙套裝,有題寫“快走運”“大吉祥”的祝福禮盒;有融合西湖十景、金包頭的高端系列,也有適合婚慶的鈦金屬“龍鳳呈祥”對筷。
“我們做的‘清風家’系列,取竹之清廉寓意,定制給機關單位。這款端午禮盒,竹筒反過來能做茶盤,喝完茶還能當筆筒,一物多用。樓外樓、法云安縵、奎元館等杭州知名店家也都和我們有合作,店招或標識燙印在筷身,讓這雙筷子成為了它們獨特的品牌符號。”周生元一一介紹。
在他心中,這一切的努力,是為天竺筷注入更高的文化附加值,讓它從一件日用品,升華為一份拿得出手、值得珍藏的“杭州禮物”。
未來通往何處?
重視禮品渠道與體驗式研學
時代在發展,和許多傳統技藝一樣,天竺筷也面臨傳承與發展的挑戰。周生元對此也十分清醒:“當前最嚴峻的,一是市場,二是團隊建設。”
他們嘗試過網紅帶貨,在各大電商平臺都開設了店鋪,但銷量不太穩定。
“相比之下,我們更看重禮品渠道,”他說,“天竺筷是‘杭州四寶’之一,文化價值獨特,還很實用,是企業和游客送禮的好選擇。”
目前,禮品渠道已占到銷售額的50%。體驗式研學也是一個重要渠道。“大家通過親手體驗制做筷子,獲得成就感,我們還會講解筷子文化和餐桌禮儀,是一種文化的熏陶。”周生元說。
周生元也很看重年輕人市場。“未來年輕人會越來越喜歡國潮風,”他相信,“親手做雙筷子,既是解壓方式,也一種文化認同。”
采訪結束時,夕陽的余暉透過窗戶,灑在那些烙印著西湖景致的筷子上。周生元站起身,他還有別的工作要忙。
對于未來,周生元并不急于求成,他相信,老字號的生命力比許多高科技企業更堅韌,因為它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歷經百年而不倒。只要這雙筷子承載的文化與溫度還在,就能找到它新的天地。
責任編輯:潘陽薇周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