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7歲的徐開鋒是宣城市國特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垃圾處理技術員,20多年來先后從事河道清潔、路面保潔、垃圾填埋場推土機駕駛員等四個環衛工作崗位。工作中,他因清潔河道時多次被釘子扎傷;清掃大街時因勸阻商戶勿亂扔垃圾被嘲笑;垃圾填埋場的污水池有外溢風險他第一個跳下去……默默堅守與付出讓他收獲 “安徽省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 等榮譽。2025年10月,他更是從全國環衛從業人員中脫穎而出,獲評“全國十佳環衛工人”。
初心堅定,不畏臟累和冷眼
20歲出頭,從部隊退役回到老家后,徐開鋒有三個工作崗位的選擇:社區、國企建筑公司、環衛所。最終,他選擇了環衛所。常有人問他,當初年紀輕輕為何選擇環衛工作?徐開鋒說,他想留在家門口,做點踏踏實實的事。采訪中記者發現,性格樸實的徐開鋒,更喜歡人際關系簡單的工作環境,經歷過部隊的錘煉,他并不怕環衛工作的辛苦。
徐開鋒出身地道農民家庭。“兩間紅磚黑瓦的房子”,是妻子鄭在燕剛與他談婚論嫁時對這個家庭最初的印象。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退役軍人,常常在家中教育兒女,“做人要守規矩、多奉獻、能吃苦”。
道叉河曾是宣城市區的“龍須溝”,垃圾遍布、河水黑臭。徐開鋒的第一個環衛工作崗位就是道叉河的清潔。“第一次去的時候我自己也頭皮發麻,河床上雜草、垃圾什么都有,又臟又臭。”他回憶,當時負責的河道長約1200米,每天扛著工具、穿著長筒膠靴,一件件打撈河道里漂浮的垃圾,長時間站在淤泥里,讓他的皮膚至今常常發癢。
“一天到晚穿著長筒膠靴也難受的很,特別是夏天,鞋子里都燙腳。”2004年夏天的一天,正在河里干活的他不小心踩到一根大鐵釘,“當時腳邊的水馬上就紅了,疼得不能動,幸好旁邊有人看到,把我扶起來送到醫院。”徐開鋒說,治療了幾天后,腳還是腫的,但工作還要干,他用蛇皮袋、塑料袋把受傷的腳一層層包起來,繼續下河干活。
“剛開始河邊居民看我打撈垃圾,有人說肯定是上面要檢查了,說我在做樣子。”徐開鋒說,當居民發現他天天如此,也看到了他的辛苦,以前會經常把垃圾扔進河里的人,也不再亂扔垃圾了。
2007年,因環衛體制改革,徐開鋒離開了河道清潔崗位,被調到宣城市區錦城路負責路面保潔。
“我負責的那段路是市中心繁華路段,每天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徐開鋒告訴記者,有一次,他上門收垃圾時,看見一位店鋪老板隨意把垃圾放在門口,便上前勸說,希望對方以后能將垃圾裝在袋子里放在門口,他會按時來收。不料,這樣的勸說卻遭到嘲諷:“你不就是掃地的?沒垃圾還要你干什么。”他沒有爭辯,而是默默地每天照常來該店門前清掃。這份堅持最終打動了老板,對方不僅主動將垃圾裝袋,還經常在天熱時請他到店里休息,讓他隨時到店里倒茶水。
如今,道叉河經過治理早已變得水清岸綠,宣城市多年前就獲評全國文明城市,這些變化的背后,離不開徐開鋒的默默付出。
勇于擔當,不懼艱險他先上
街道保潔的工作干了約兩年后,2009年,徐開鋒被派到了距離城區20多公里外的垃圾填埋場,成為一名推土機駕駛員,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垃圾車從各個鄉鎮運送來的三四百噸垃圾推平壓實。
“現在垃圾已經是全焚燒、零填埋了,你們現在看不到垃圾,但前幾年這里到處都是垃圾。”11月18日,在徐開鋒曾經工作過的垃圾填埋場,與他同事十多年的徐德榮告訴記者,徐開鋒剛到垃圾填埋場工作時,垃圾車每天很早就會將垃圾運到填埋場,他經常凌晨5點多就開始工作,“我們這蒼蠅特別多,垃圾車一來,恨不得要被蒼蠅爬滿了,我們嘴巴一張就可能會吃到蒼蠅。”徐德榮說,徐開鋒是這里唯一的推土機駕駛員,幾乎全年無休,“這個工作他不干,幾乎找不到人愿意來干”。為了不耽誤垃圾車駕駛員的工作,徐開鋒常常中午就在推土機上吃飯,垃圾車來了,放下碗筷就開始干活。
在徐德榮的眼中,徐開鋒從不說大話,在別人還在猶豫不決時,他就默默把工作干好了。
2012年夏天,宣城連降暴雨。垃圾填埋場的污水調節池水位上漲,眼看就要外溢,“要是流出去污染了周邊,那后果不堪設想。”徐德榮說,就在其他人還在著急的時候,徐開鋒什么也沒說,脫下外套就跳進污水池里,一包包扛起沙袋堵出水口。“那污水又臟又臭,為了堵出水口,他還要扎猛子到污水下面去,后來上來的時候,整個人都是黑的。”最終,在徐開鋒的帶領下,大家齊心協力,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奮戰,終于堵住出水口。
然而,第二天,暴雨讓填埋場的污水持續上漲,需切開沼氣導氣管。“很危險,但徐開鋒又是第一個沖上去。”徐德榮回憶,切管瞬間,噴薄而出的甲烷讓徐開鋒中毒暈倒,經醫生搶救后才蘇醒,休息沒多久,他又回去和同事們一起干活。
“事情總要有人干,干好了就行。”說起這些事,徐開鋒笑著說。
主動鉆研,扛起重擔解難題
2020年,隨著垃圾填埋場飽和停產,急需鋪設HDPE膜實現雨污分流,當時請不到專業技術人員來施工,徐開鋒又主動扛起了重擔。“之前有技術人員來施工時,我總是和他們搭搭話,看看他是怎么操作的,也在本子上記下來一些。”徐開鋒告訴記者,為了成功完成任務,他不斷地嘗試和練習。
徐開鋒的右腳背上至今還有一個明顯的疤痕,就是當年在焊接時不慎被機器劃傷所致,“當時骨頭都能看到了。”但當時傷勢未痊愈,徐開鋒就又回到工作崗位上。靠著鉆研和拼勁,徐開鋒帶著同事們在雨季前完成了幾萬平米的鋪設工程。“當時工程完工第二天就下起了雨,看到我們費了那么大功夫,終于在降雨前完成施工,就像打了一場勝仗一樣,特別高興。”徐開鋒笑著說。
“要說開鋒這個人,最讓人佩服的就是他對技術那股子鉆勁兒,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宣城市國特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華向記者說起了他眼中的徐開鋒。
2024年7月因環衛一體化改革,徐開鋒轉崗到宣城市國特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成為一名垃圾處理技術員,主要工作是負責環衛機械化設備的日常維護及維修指導。
張新華介紹,剛接手設備維護工作時,徐開鋒為了摸透每臺機器的“小脾氣”,簡直把停車場當成了自己的“辦公室”,天天蹲在那兒,拆了裝、裝了拆,手上的扳手都被磨得發亮。有一次臺風過境前,一臺洗掃車的液壓管突然漏了。當時屋外風大雨大,徐開鋒裹著件雨衣,直接鉆到車底下去修,一待就是兩小時。手上被劃了好幾個口子,他都顧不上擦,直到把車修好。
家人守護,淚水背后是真情
結婚20多年來,徐開鋒因為工作的關系,常常顧不上家里的事,妻子鄭在燕在家細心照顧父母和孩子,讓他少了很多后顧之憂。
鄭在燕說,她和父母都很支持徐開鋒的工作,但女兒還小的時候,不愿意和別人說自己的爸爸是“掃大街”的,甚至在老師布置寫“我的父親”為主題的作文時,都不愿意寫。隨著孩子長大了,她也漸漸理解了父親。
徐開鋒曾說要帶鄭在燕去自己工作的垃圾填埋場看看,但她拒絕了,“我能想象那是什么環境,去了我會更心疼他。”鄭在燕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徐開鋒現在腰椎和頸椎經常不舒服,家里的膏藥幾乎從未斷過。有時候夜里躺在床上,想到身邊的丈夫在那么辛苦的環境里工作,她總是忍不住流淚。
20多年來,徐開鋒有過多次機會可以離開環衛工作崗位,但他都選擇留下。“我們都是平常的人,不管什么工作都是一樣的。”徐開鋒告訴記者,這些年,他的母親多年前因為癌癥去世,在母親去世的前一年,他榮獲了“全國先進工作者”的榮譽,母親看到榮譽證書時很高興,“家人因為我的工作受了不少委屈,她應該是看到證書覺得很欣慰,后來她是笑著走的。”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不怕累不怕臟不怕痛的人嗎?”面對這樣的問題,徐開鋒笑著說,“不怕臟不怕累我可以,哪還有人不怕痛,但小傷小害不影響。”有誰真的不怕臟不怕累呢?只是在徐開鋒看來,這些困難,他都可以戰勝。
責任編輯:潘陽薇徐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