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阿里地區,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這里高寒缺氧、風雪無常,但卻深藏著國家戰略安全的“底氣”:作為我國少數尚未充分勘查的戰略性礦產富集區,阿里地區的銅、金資源,是新能源產業的“生命線”,是高端制造的“硬骨架”,是國防工業的“壓艙石”。
在這里,中國地質調查局軍民融合地質調查中心(以下簡稱“軍民融合中心”)的勘探隊員們,正為摸清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家底而奮戰。他們駐守海拔5360米的生命禁區,面對極端環境與技術挑戰,用專業與堅守詮釋著資源安全保障的深層含義。
白超:鉆機“聽診人”
天未破曉,軍民融合中心工程勘查室鉆探機長白超已經摸黑起床。他的工裝口袋里揣著手機,屏保是去年冬天一家人在故宮拍的全家福:8歲的兒子舉著一串冰糖葫蘆,笑瞇瞇地站在中間,他和妻子分站兩側,背景是紅墻琉璃瓦,映著雪光。每天清晨,他第一件事就是撥通機臺電話,用帶著睡意的沙啞嗓音詢問設備情況和材料儲備。
從駐地到機臺的40公里碎石路,越野車需顛簸一個多小時。白超必須提前算清楚要帶多少個HQ-K3型鉆頭——阿里地區的火山巖地層十分堅硬,這種地層往往伴生高品位銅金礦體,但一個鉆頭最多只能打60多米,少帶一個,不僅意味著要往返奔波,更會延誤巖芯取樣進度。而這些巖芯,正是判斷地下礦體規模與品位的直接證據。

白超跟鉆機的“緣分”,已有21年。現在,他閉著眼睛能聽出鉆機的“心思”:正常運轉時是平穩的“嗡嗡”聲,像人均勻的呼吸;要是摻了“咔咔”響,準是鉆桿卡住了,或是泥漿黏度不對。“就像醫生聽診,通過聲音就能判斷出哪出了問題。”白超邊說邊蹲在鉆機旁檢測泥漿黏度。零下3攝氏度的泥漿冰寒刺骨,但徒手感知才能確保精準——黏度偏高會導致堵孔,偏低則無法護壁防塌,“只有孔壁穩固、泥漿循環正常,才能完整取出地下數百米的巖芯,那些帶著金屬光澤的巖屑,或許就是下一步資源評價的關鍵線索。”他的手背上已布滿凍裂的傷痕。
談及鉆探工作中最難忘的事,白超的思緒被拉回至2024年夏天。當天,那曲尼瑪縣5700米海拔的施工區下起了暴雪,積雪沒過腳踝,大風吹翻了帳篷,更棘手的是,800米深的鉆孔突然坍塌。若無法挽救,不僅會造成200萬元經濟損失,更意味著已鉆至礦體層位的珍貴數據將中斷。整個區域的地質模型都可能需要重新推演。

“當時就一個念頭:巖芯數據絕不能丟!”凌晨1點,白超帶領4名隊員沖進風雪。他們一邊往孔里泵泥漿護壁,一邊用撬棍慢慢調整鉆桿角度——十幾噸的鉆桿在風雪里晃,稍微用勁大一點,孔壁就可能再塌。直到凌晨四點半,最后一根鉆桿被提上來,幾個人癱坐在雪地里,彼此的工裝已凍結如“冰甲”。相顧無言,但每一道疲憊的眼神里都奔涌著無言的自豪——他們守護的不僅是鉆桿,更是國家戰略資源的安全底線。
羅龍:高原上的使命與溫情
工程勘查室副主任羅龍的手機里,設定著每晚八點半的固定鬧鐘。這個時間,他會尋找到信號較好的土坡,撥通74歲母親的電話。曾為軍人的他,如今仍延續著與家人聚少離多的狀態。一次因協調鉆探機臺延誤通話,母親的聲音帶著沙啞:“我沒睡,等著你電話呢!”自此,他便告訴自己一定要嚴守這個溫暖的約定。
“爸爸工作是做什么的?”兒子總向羅龍提問,羅龍用童趣比喻解釋深奧工作內容:“爸爸在找讓飛機飛得更穩的‘寶貝’。”孩子似懂非懂,卻會跟同學說:“我爸爸在高原干大事,給國家找‘飛機零件’。”
羅龍的工作貫穿戰略與民生兩個維度:既要對接縣鄉政府完善勘查規劃,確保符合國家戰略布局,也需處理機臺垃圾堆放等細節事務。有次一位牧民騎著馬攔在機臺門口,懷疑他們在“偷礦”,羅龍跑了三趟鄉政府,帶著《戰略性礦產調查評價管理辦法》和生態恢復方案跟牧民耐心解釋:“我們不是挖石頭賣錢,而是為摸清資源‘家底’。未來開發既能貢獻國家,也能助益地方建設。”真誠溝通換來理解,當暴雨沖毀機臺的排水溝時,牧民還騎馬為他們送來鐵鍬和酥油茶。
“像定向鉆探、智能巖芯分析這些高端技術,在高原用得少,有時候想提高勘查效率、減少生態擾動,還是比較困難。”說到這,羅龍有些遺憾。去年,在那曲尼瑪縣工作區勘探時,他特意讓工作人員把機臺周邊的草坪先移植到旁邊的空地上,收隊時再小心種回去,如今這片草場已恢復如初。“綠色勘探就是要讓草原‘忘記’我們來過,卻記住我們為這片土地的付出。”

林建華:七年高原路上的“暖”
林建華的高原記憶,是從2018年跟著部隊集體轉隸開始的。到阿里地區從事鉆探工作以來,他的生活節奏就與高原草場榮枯同步:每年4月融雪時節進駐,9月寒風乍起時撤離,將七年青春奉獻給5000米以上高原。
今年6月3日的一次塔架安裝令他印象深刻。突降的冰雪在鋼架上凝結成冰,12名隊員無一人退縮,爭相緊固螺絲。塔架是鉆探的“骨架”,只有架穩了,才能往下鉆到更深的礦體層位。“手僵了我們就湊到發電機旁烤十秒,再接著擰。”他說,塔架立起來的時候,沒人擦拭臉上的雪水,而是首先檢驗其穩固性,因為這塔架撐起的,是獲取深部資源信息的“通道”。
面對年輕隊員的拼搏熱情,林建華時常提醒:“重活不要逞強,阿里地區資源勘查是持久戰。”他深知,保持團隊戰斗力才能獲取更多關鍵數據。
隊里的娛樂很少,偶爾他們會在休息時去縣里帶點烤好的羊肉上山,大家席地而坐,暢談新能源汽車發展,憧憬收隊后的火鍋宴……林建華就聽著,偶爾插一句“等咱們這兒的銅礦探明了,以后電動車的車架原料,說不定就有咱們的貢獻”。他覺得,這樣的時刻,能把高原的孤獨焐熱一點,也能讓大家更清楚自己在干的“大事”。

夕陽落在5360米的山上,把鉆桿的影子拉得很長。白超仍在檢查設備,那根鉆取過千米巖芯的鉆桿已顯現銅礦痕跡;羅龍剛結束與母親的通話,翻看兒子繪制的“爸爸與鉆機”圖畫;林建華則計劃著為妻子選購羊絨圍巾……
鉆機的轟鳴聲還在響,像大地的心跳。他們找的銅、鉻,既是航空工業的基石,也是國家突破“卡脖子”問題的底氣。但這些名詞太遙遠,對這些勘探者而言:每往下鉆一米,就是離家人的期盼近一點;每保住一個孔,就是離國家的需要近一分。
風還在吹,鉆機還在轉。他們的故事融在風里,刻在鉆桿上,藏在我們看不見的深處,卻守護著每個人觸手可及的日常。
責任編輯:高瑋怡中國地質調查局軍民融合地質調查中心,阿里地區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