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普品與2萬元珍本同臺,
原價兩毛七的《哪吒鬧海》身價翻千倍……
11月21日,2025首屆上海全國連環畫集市開張,吸引全國各地愛好者交流置換。在這場“小人書”愛好者的聚會中,許多人始于懷舊,終于收藏,從當年的小讀者一步步進階為“畫中人”,在全國各地的“趕集”中延續著兒時的夢。
有人淘“念想”,有人尋“奇珍”
“老板,這本《嘎達梅林》的封面怎么不一樣?”
“這您就不懂了,這是硬殼精裝的稀缺本,統共才印了一千冊。”面對客人的詢問,一位遼寧攤主拍著書封,一臉得意。類似的對話,正在瑞虹月亮灣不斷上演。
11月21日,2025首屆上海全國連環畫集市開門迎客,展期持續至2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好者齊聚于此,交流置換。
徜徉在書海中的,多是看著小人書長大的一代。“我是60年代生人,小時候也就是靠連環畫了解世界、學習知識。”專程從南京趕來的沈先生花了近200元,買下一打老書再版,“有的看過,有的沒看過,買回家主要是滿足懷舊情結。”
一旁的上海阿姨潘女士則更享受“淘貨”的樂趣。一番討價還價后,她花五元錢購得三冊。“很久沒翻過這些畫書了,”她說,“小時候一分錢租一本,蹲在攤前能看一下午,今天買點回去留個念想。”
現場除平價書外,也不乏幾百、上千甚至萬元級的珍品。
記者看到,一本1980年上海人美版的《哪吒鬧海》標價500元,而最初的零售價僅0.27元。山東攤主陳先生帶來的一套《李自成》,出版雖已五十余年,但品相如新,標價高達兩萬元。“這書發行量少,極難集齊,”陳先生指著特意包裹的雙層封套介紹,“我也是高價收來的,平時必須小心呵護。”
那么,舊書究竟如何定價?來自河北滄州的攤主楊先生道出了門道:一看品相,同樣的版次,普品只要50元,完美品相能賣三五百,差價巨大;二看印量,物以稀為貴,印數僅一兩萬的稀缺本,遠比印數十幾萬的昂貴;三看版次,時間越早越貴,“一版一印”的價值通常遠高于后期的二印、三印。
當年的小讀者變身“老行家”
采訪時,不時有隔壁攤主拿著新書前來交流鑒賞、討論估價。“大家雖來自全國各地,但常在各類集市碰面,”楊先生解釋道,“這種互通有無的圈子文化,讓我們成了熟人。”
記者注意到,這里的攤主大多擁有“賣家”與“玩家”的雙重身份。
“那個年代影視匱乏,連環畫就是最普及的娛樂。”楊先生是美術科班出身,他認為連環畫的魅力在于藝術形式的多樣性。“有的構圖簡練,有的生活氣息濃郁。”他如數家珍地列舉道,“白描、鐵線描、水粉、水彩、國畫,不同的技法賦予了作品不同的味道。”正是這種對藝術風格與版本的深入鉆研,讓他從一名普通讀者,逐漸成長為半職業的連環畫收藏家。
陳先生的收藏軌跡如出一轍。“小時候沒別的娛樂,零花錢少,只能和同學各買一本換著看。”人近不惑,一次偶然讓他重拾舊好,發現兒時的讀物除了故事,竟還藏著無窮的收藏門道。這一玩,便是二十載。
如今,陳先生過著“候鳥”般的趕集生活。“我經常參加類似的交流活動,賣掉復品或不急需的,換錢買入心儀的珍品,不斷提煉我的收藏體系。”他細數著行程單:石家莊、大連、淮安、長沙、德州……今年他的足跡已遍布大半個中國。
“上海站結束后,年底廣西還有一場交流會,我也會參加。”楊先生說。
責任編輯:高瑋怡連環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