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首長的‘眼睛’,
譯錯一個字,
有可能影響戰局!”
說起八路軍機要員的重要性
焦克明老人說
“機要員的戰場沒有硝煙,
卻關乎千軍萬馬。”
96歲的焦克明
出生于河北省河間市李家安村
抗日戰爭時期
日軍深入冀中腹地的重要據點
童年時
他常隨家人躲進地道躲避“掃蕩”
水缸后、柴火下的地道口
成了刻在記憶里的生存印記
1944年,焦克明投身革命
成為小學教師、中心小學校長
在課堂上給孩子播撒反抗的種子
這顆種子也在他心里扎了根
1945年,焦克明入黨
并調入冀中軍區第九軍分區機要科
成為一名譯電員
“譯錯一個字,仗就可能打輸”
他深知
機要工作是指揮系統的“神經中樞”
每天處理上百份加密電文
指尖磨出血泡是常事
困了就趴在桌上瞇一會兒
酷夏汗水浸透密碼紙
寒冬凍僵手指
譯電工作從未停歇:
“我們的性命,
早和密碼本拴在一起了”
他的腰間常年別著兩樣“武器”:
汽油瓶和手槍
前者用于危急時刻燒毀密碼本
后者是留給自己的最后防線
在冀中平原的青紗帳里
他和戰友把發報機藏在秸稈間
用油布防雨、捂住“嘀嗒”聲
在炮火中堅守“情報重于生命”的準則
一次指揮部遇襲突圍
炮彈炸翻了他,女報務員倒在血泊中
戰后指揮部門前一排烈士遺體
大多是十幾歲的年輕人
焦克明清楚,機要員注定無名
犧牲后甚至留不下墓碑
可“活著就是最大的功勛”
1945年夏,日寇投降的電報傳來
機要科一片歡呼
焦克明默默走到院中
朝埋著戰友的北方青山深深鞠躬
他說,那里長眠著
他永遠年輕的戰友
他們沒能等到這一天
此后,焦克明的人生
從“破譯密電”轉向“破譯發展密碼”
1950年底,他籌辦
并負責江西省政府機要訓練隊
1973年,從中央黨校畢業后
任江西省委黨校科社教研室負責人
在黨員教育戰線的二十余載里
他案頭壓著“分毫不能差”的便簽
把戰火里的嚴謹
刻進和平年代的工作中
如今,老人家中“退役不褪色”的標語
與“慎之又慎”遙相呼應
“讓年輕一代牢記歷史,
是我的職責”
焦克明的眼里
既有烽火歲月的印記
更有對后輩的深切囑托
——那些藏在電波里的忠誠與堅守
永遠值得銘記
責任編輯:潘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