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運會門球項目混合五人制C組決賽落幕后,助力安徽隊斬獲該項目全運首金的門球小將格外耀眼。這些門球小將中,有4人來自太湖縣大山里的彌陀小學。大皖新聞記者在探訪時了解到,該校最初的門球場是用黃黏土鋪的,每個班均組建了門球隊,每位學生每天需訓練一小時門球。
全校每個學生每天訓練一小時
彌陀鎮地處皖西南大別山區,不久前,4名小將獲全運會門球首金的捷報傳開,便迅速刷屏,原本低調的彌陀鎮隨即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鄉村少年的逐夢傳奇引發熱議。彌陀小學是一所擁有64年辦學歷史的鄉村小學,是著名詩人朱湘的故鄉,如今更因門球運動聲名遠揚。
“沒有場地就用黃黏土鋪,沒有師資就老師自學,沒有教材就自己編寫。” 11月25日,與記者談及彌陀小學門球運動的起步,校長郝正環的話語里滿是堅韌。
郝正環說,彌陀小學的門球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2004年學校引入門球運動,2006年學校決定將門球作為特色項目發展,卻面臨著無專用場地、無專業師資、無系統教材、無充足資金的 “四無” 困境。
為了讓門球夢落地,老師們利用課余時間外出培訓,把專業技術帶回校園;在空地上用黃黏土鋪設泥地球場,讓學生有了訓練的陣地;結合學生實際編寫校本課程《我愛門球》,填補了教學空白。
“啪……啪……啪……”來到太湖縣彌陀鎮彌陀小學門球場,遠遠的便聽到清脆的擊球聲和談笑聲相互交織。如今,門球已成為彌陀小學的 “全民運動”。
如今,彌陀小學有一支以陳小富老師、詹詩松副校長為代表的熱愛門球的教師隊伍,他們同時是優秀的教練員;還有門球項目國家一級裁判員2名,二級裁判員1名。每個班級都有球隊,每位學生都上門球課,每天1小時的訓練雷打不動,大課間的門球場總能聽到清脆的擊球聲與歡笑聲。
從2007年全省青少年門球錦標賽奪冠,到2008年斬獲全國少兒門球賽亞軍,再到2016 年、2018年兩奪安徽省冠軍,一步步的積累,為全運會奪冠埋下了伏筆。
有的孩子從入門到奪冠才兩年多
“能代表安徽奪冠,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六年級學生王可欣臉上洋溢著自豪。練習門球兩年多的她,從零基礎起步,每天反復打磨站姿、揮棒、擊球等基本功,最終成為全運會正式上場隊員。
2024年4月,彌陀小學門球隊在全運會門球預選賽中強勢突圍,拿到了總決賽入場券。為了備戰今年8月的決賽,隊員們放棄寒假休息,在副校長兼教練員詹詩松的帶領下加練,將戰術配合與心理抗壓能力練到極致。
門球被稱為“綠茵場上的國際象棋”,需要運動員具備戰略眼光和戰術思維。詹詩松說,全運會決賽場上,門球運動 “戰術博弈與團隊協作并重” 的特點,被小隊員們展現得淋漓盡致。30 分鐘的比賽里,小隊員們要在三門一柱構成的方寸戰場中精準擊球、布局攻防。面對全國各地的強手,彌陀小學的小將們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沉穩,時而穩扎穩打防守,時而果斷出擊進攻,每一次擊球都精準到位,每一次配合都默契十足。
最終,安徽省代表隊憑借精湛的戰術與策略勇奪冠軍,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這場勝利,不僅讓 “少兒門球看安徽,安徽門球看太湖” 的美譽更加響亮,更讓 “全國門球之鄉” 太湖縣的招牌愈發耀眼。
“門球之鄉”全縣有門球隊220支
“門球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更能育德啟智?!?郝正環校長的理念,正是彌陀小學堅持體教融合的核心。這份育人成效,離不開太湖縣對體教融合的高度重視。太湖縣體育發展中心與學校結對,每周派遣專業教練下鄉指導,將門球納入體育課必修內容,形成了 “學校主導、專業指導、全員參與” 的良好格局。
太湖縣門球協會主席詹培青告訴記者,門球運動項目1989年9月在太湖縣興起,2016年,該縣就被授予“全國門球之鄉”稱號,當時是全國縣級行政區中第7個獲此殊榮的縣。
據詹培青介紹,如今,太湖縣15個鄉鎮都成立了門球協會,縣直成立了3個門球協會,組建了兩個門球俱樂部?!叭h現有門球隊220支、裁判員202人(其中國家級6人,一級70人,二級19人)、一級教練員39人。全縣門球場地48片,其中人造草坪門球場36片,參加門球活動人數3640人?!?/p>
門球已成為當地群眾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運動。據太湖縣文旅體局黨組成員、總經濟師羅建國介紹,從2013年開始,該縣分成北、中、南三個賽區,每年各賽區鄉鎮分別開展循環比賽,形成了“鞏固縣城、發展鄉村、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門球發展新局面。
責任編輯:潘陽薇太湖,門球小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