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扣子沒扣好?”《風起洛陽》中,王一博飾演的“百里弘毅”隨性的造型讓人過目不忘,他總愛敞開一側衣領,使其隨意垂在胸前,一派少年風流。不少觀眾好奇,這是為了凸顯角色的特立獨行,還是唐代真有這樣的穿衣風尚?

《風起洛陽》劇照
據《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可見唐代胡風盛行,胡服的翻領、窄袖等元素早已融入中原服飾文化。而從出土文物來看,這種影響更為直觀:章懷太子李賢墓東壁《客使圖》里,來自異域的使者身著翻領長袍,與大唐官員的服飾形成鮮明對比;上海博物館館藏的彩色釉陶胡服騎馬男俑腰間挎著彎刀,長袍衣襟折出綠色翻領;就連初唐時期的敦煌壁畫中,手執馬鞭的人物也穿著僅過膝的翻領短衣,盡顯胡人服飾的利落。可見,翻領穿法在唐代頗為流行,且逐漸影響了中原服飾。

上海博物館館藏彩色釉陶胡服騎馬男俑。圖源上海博物館官網
這種穿法不只是為了好看,還很實用。漢唐時期氣候偏暖,解開衣領能散熱排汗,若遇風沙或降溫,將領子翻折回去扣好,又能保暖護頸。更有意思的是,翻折后胸前形成的“三角區”還能當臨時口袋,電影《新神榜:楊戩》里,主角就曾把小物件塞進這個“口袋”,這一細節也暗合了古代服飾的實用邏輯。
唐代的翻領穿法并非只有一種,單翻領之外,雙翻領更受貴族與胡商青睞。與百里弘毅的“單側敞領”不同,雙翻領是將兩側衣領都向外翻開,對稱的造型更符合中原傳統審美,且外翻的領面常裝飾華麗紋樣。如電影《長安三萬里》里青年李白穿的雙翻領袍,領口繡著吉祥的寶相花紋,既保留了西域胡服的利落,又融入了大唐的精致;電視劇《長安的荔枝》中岳云鵬飾演的鄭平安,就穿著花哨的雙翻領服飾,還原了這種貴族化的穿法。

電影《長安三萬里》劇照
因此,有學者認為,單翻領因裝飾簡約,多為平民日常穿著。影視劇中讓出身顯貴的百里弘毅穿單翻領,或許是為了用“不循規蹈矩”的穿法,呼應他“不拘小節、率性而為”的角色性格。
多元的翻領穿法背后,正是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底色。當時的長安城里,胡商、留學生、藝人往來頻繁,流寓長安的胡人有數千之多,他們帶來的胡服文化,與中原傳統服飾碰撞融合。詩人張祜筆下“金絲蹙霧紅衫薄”,白居易詩中“紫羅衫動柘枝來”,描寫的都是胡服在宴樂場合的盛行。而圓領袍既能扣成傳統樣式,又能翻出胡風領型,恰好體現了唐代人對“實用”與“時尚”的雙重追求。
如今再看百里弘毅的“不系領子”,就不是簡單的“造型設計”了。它既有文物與史料的支撐,是唐代胡風服飾潮流的縮影,又藏著古人的生活智慧,是功能與審美的結合。這種“有依據的隨性”,或許正是古裝劇還原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讓我們得以透過一件衣服,瞥見千年前大唐的開放與鮮活。
責任編輯:高瑋怡王一博,《風起洛陽》,翻領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