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2023年四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
全年GDP預計增長5.2%左右
2023-10-09 08:59:00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作者: 馮娜娜
小號
中號
大號
10月8日,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2023年四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回顧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和中國經濟金融運行以及全球銀行業運行情況,同時展望2023年四季度經濟金融形勢以及全球銀行業發展趨勢,并預計中國全年GDP增長5.2%左右。
全球經濟增速或將繼續放緩
《報告》分別對全球跨境直接投資最新動向及影響、美債超預期發行對市場流動性的影響等專題展開分析。
2023年三季度,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全面凸顯,緊縮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加快顯現。在生產端,全球制造業和工業生產疲軟,多國工業產出指數下滑。在需求端,主要發達經濟體服務業需求回落,私人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利率高企和流動性收縮的影響進一步顯現,主要發達經濟體國內投資持續受到抑制,跨境投融資規模減小;全球貨物貿易量減少,美國、中國、東盟等主要經濟體出口貿易規模下降。歐美央行貨幣政策延續收緊態勢,但步伐整體放緩,跨境資本持續回流美國,美元震蕩后再次走強,部分新興經濟體貨幣危機風險上升,美國政府債務可持續性問題、標普降低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等事件引發公眾避險情緒升溫,全球股市受到較大沖擊。
展望四季度,全球經濟增速或將繼續放緩,各國工業生產將維持低迷態勢,服務業消費對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將繼續弱化,出口和投資將持續拖累全球經濟。美聯儲大概率結束本輪緊縮周期,跨境資本回流美國趨勢將放緩,強勢美元仍將持續,但美元指數上行空間將有限,全球股市將維持震蕩上行態勢,全球能源市場呈現供應偏緊狀態,主權債務風險仍值得警惕。
中國經濟內生動力將有所增強
關于中國經濟金融形勢,《報告》認為,2023年三季度,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壓力不減,外需總體回落。國內經濟持續恢復,經濟企穩趨勢初顯,服務消費持續強勁復蘇,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但中國經濟恢復向好的基礎仍待加固,短期內總需求不足問題仍然突出。預計三季度GDP增長4.4%左右,較上半年低1.1個百分點左右。
展望四季度,外部環境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前期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繼續顯效,根據形勢變化有針對性的儲備性政策有望及時出臺實施,服務消費潛力繼續釋放,基建投資有望提速,高技術和民間制造業將支撐制造業投資較快增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將有所增強。加之上年同期基數較低,預計四季度GDP增長5.7%左右,全年增長5.2%左右,能夠實現全年預期目標。
《報告》認為,當前,世界局勢錯綜復雜,中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和促改革的任務依然艱巨,未來需要更好地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應對挑戰,要把培育和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作為政策主要著力點。
各國基準利率調整存在明顯差異
關于全球銀行業發展形勢,《報告》認為,2023年以來,全球經濟呈現弱修復態勢,各國基準利率調整存在明顯差異,銀行業靈活調整戰略,積極應對息差分化,盈利水平普遍提升,但規模增長有所放緩,資產質量呈現劣變跡象。
2023年以來,美國、歐元區、英國以及部分新興經濟體銀行業處于高息差環境,特別是美國銀行業二季度凈息差水平高達3.28%;相對而言,日本、馬來西亞銀行業處于低息差環境,日本三大行凈息差水平長期不足1%。不同經濟體銀行業面對本國息差環境,靈活調整發展戰略,經營體現新的特點。
《報告》提到,展望全年,銀行業為保持盈利能力穩健,將進一步增強對息差環境的適應能力,加快存貸款業務發展,并積極推動非息業務轉型。全球經濟金融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考慮到不良資產風險暴露的滯后屬性,預計全球銀行業的資產質量波動將更加明顯。雖然高利率環境下資本補充成本居高不下,但是為了提高風險抵補能力,全球銀行業資本補充積極性持續增強。
應對低息差環境
就中國銀行業而言,《報告》認為,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恢復但局部承壓,銀行業在息差壓力下深耕拓業,嚴格把控風險,穩健擴大資產負債規模,經營呈現相對穩健態勢。
展望四季度,中國宏觀經濟穩健復蘇,銀行業在低息差環境下盈利保持穩定,規模擴張態勢不變,資產質量向好。
《報告》認為,當前,中國銀行業面臨息差管理壓力,可通過強化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拓展國際化業務、提升非息收入占比等應對低息環境。及時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在錯配風險與收益目標間動態合理地取得平衡。同時,高度關注核心存款的變化趨勢,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保持存款穩定。抓住加息時間窗口穩妥推進海外利息業務發展。強化綜合化經營能力,以自身有限的資金、資本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帶動更大業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