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6 11:07:00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小號
中號
大號
“持續改善新市民金融服務”是原銀保監會辦公廳2023年4月下發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的明確要求,是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做好農民工金融服務工作”的及時貫徹落實,也是對2022年3月發布《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的再強調再部署。全國銀行業保險業深入推進金融持續服務新市民工作,已經產生了很多好做法好模式,深得農民工等新市民群體的擁護喜歡。貴州農信持續15年開展服務農民工等新市民工作,其“持續時間長、運行機制活、服務功能全、綜合效果好、人民群眾滿意”,成為既普惠又具有商業可持續價值的金融服務新市民模式。對此,中國農村金融雜志社調研組走進貴州大山深處進行了調研。
銀行跟著新市民走
貴州農信農民工金融服務送到打工地
中國農村金融雜志社專題調研組
話題一:讓農民工金融服務“觸手可及”
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下簡稱“貴州農信”)一直采取以駐外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為紐帶的服務農民工等新市民工作,堅持不懈,不斷創新,用15年的不舍追求贏得農民工等新市民的普遍贊譽。截至2023年3月末,貴州農信已設立12個駐外服務中心,對322萬外出務工人員進行授信,授信金額2545億元;對172萬外出務工人員發放貸款,貸款余額為1317億元;僅2023年一季度,外出務工人員從省外匯入貴州農信系統網點的資金達643億元。
貴州農信的創新實踐,實質就是著力解決新市民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四大矛盾,即著力解決新市民的不穩定性與金融機構風險穩定性要求之間的矛盾,著力解決新市民的流動性與金融機構地域性之間的矛盾,著力解決新市民的數字金融需求與金融機構數據不足之間的矛盾,著力解決新市民的金融知識不足、需求多元與金融產品適配性、創新性不夠之間的矛盾。通過解決主要矛盾,讓銀行跟著新市民走,把服務送到打工地,讓新市民群體滿意。
設立服務機構破解“流動性難題”
“在外有困難,就找服務中心來幫忙”“服務中心是我們貴州在外打工人的靠山”“去年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把女兒的視頻發給我,我看了以后眼睛都哭紅了”“那年要不是服務中心幫我們討工資,我們過年就回不了家了……”說起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貴州農民工有“一肚子的故事”要講。讓農民工如此信賴的駐外服務中心是如何搭建的呢?主要是“兩層四能”:
省聯社層面建中心。2008年,貴州省聯社成立全國首家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經過15年的發展,至2023年已在貴州籍農民工集中的北京、上海、福建、廣東、江蘇、浙江、云南等地設立12個駐外服務中心。
小法人層面“三結合”。由“外派金融服務工作組+金融聯絡員+網點(支行)”開展服務。紫云農商銀行外派金融服務工作組組長李川介紹,該行發文明確成立以董事長為組長的農民工金融服務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農民工金融服務統籌、指導、實施、考核,建立外派金融服務工作組和工作督導組。
“四能”機制做服務。駐外服務做到“能識別、能聯系、能服務、能持續”,構建與農民工等新市民的長效化關聯,破除時空局限,有效破解新市民由于流動性強帶來的服務無法異地跟進的難題。
建立專業隊伍破解人才選用難題
人員競爭上崗。目前,省聯社搭建的服務中心共有外派人員57名,所有外派人員經由行社推薦后選拔,省聯社專項負責人從12個駐外服務中心競選出來,服務中心員工隊伍能力素質得以保障。
服務標準規范。省聯社為服務中心配備公務車、工作設備;要求服務中心員工開通辦公通信卡和工作微信賬號,統一命名和添加工作照;對工作日志、月報等內容規范要求、嚴格審核,實現對外服務統一化和專業化。
探索培育體系。除了崗前培訓、“傳幫帶”式的培育以外,全省定期召開農民工金融服務工作調度會,對工作推進情況進行通報,對政策進行詳細解讀。省聯社負責專題調研,將優秀經驗向全省推廣,對工作落實不力的進行批評督導。
納入績效考核。省聯社2020年下發專項考核方案,定期對各服務中心進行考核并通報至各行社;2021年下發農村信用工程專項考核方案,修訂駐外中心考核辦法,將駐外中心的走訪聯動工作列為重點考核內容,推動駐外中心服務職能轉型升級。
建立專項機制破解供給不足難題
構建“黨團+金融”服務機制。形成“黨委+支部+團工委+黨員+聯絡員+外出務工人員”的黨團建設模式,通過黨團人員聯系農民工,發放聯系卡、建立QQ群、工作微信等,推進金融政策宣傳和金融服務工作。“我們與貴州團省委、寧波團工委聯合設立共青團貴州省委駐寧波團委慈溪團支委,黨團工作與金融服務‘雙向奔赴’,讓農民工等新市民金融服務‘觸手可及’。”省聯社業務發展部曾秋麗表示。
構建“政府+金融”戰略合作機制。與貴州省人社廳合作。2018年,聯合發文在12個駐外服務中心掛牌成立“駐外就業創業服務中心”,明確在勞動用工數據大平臺項目、電子社保卡等7個方面開展合作。與貴州省政府駐外辦事處、貴州商會、當地就業局等建立合作,在廣東4個服務中心成立粵黔勞務協作工作組,全力參與東西部勞務協作、勞務輸出等工作。建立警銀協作機制,積極配合公安機關在農民工等新市民群體聚集地助力打擊電信網絡犯罪、非法集資等,使金融安全得到保障。
構建“專屬+普惠”產品服務機制。結合外出務工人員遠離家鄉的特點,貴州農信推出專屬定制化“秒貸”產品“鄉情貸”。自2022年7月上線以來,累計發放48.58萬戶,貸款金額134.07億元。自2020年起,貴州農信全面減免“信合卡”省外、境外ATM存取款手續費,并通過手機銀行讓外出務工人員全面實現貸款、還款、轉賬、匯兌、繳納社保、水電、子女教育費用等掌上“一鍵辦理”。
用“三個”好辦法破解數字金融難題
一個數據庫,讓銀行“讀懂”農民工。貴州省聯社集全省農信之力搭建了農民工等新市民專屬信息庫,接入貴州省人社廳、工商、稅務、司法、公安等政府平臺信息,指導各行社與當地人社部門、村村通商戶、普惠金融聯絡點、村“兩委”溝通對接,獲取在外勞動力就業臺賬,并按月收集、更新數據庫。截至目前,共采集外出務工人員信息828萬人,占全省外出務工總人數898萬人的92%,信息更新率94%。同時,通過AI智慧服務平臺,實現農民工客戶分群、客戶畫像功能迭代,為授信額度、利率定價提供科學依據,實現對農民工等新市民批量識別與精準營銷維護。
一個平臺,讓農民“掌”握“小金庫”。“黔農云”是貴州農信2019年推廣運營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既讓外出務工人員實現基礎金融服務“一鍵辦理”,又可搭建農民工金融服務模塊,完善服務功能,還能實施遠程視頻銀行項目滿足外出農民工等新市民遠程激活社保卡等業務需求。廣東經營荔枝園的貴州紫云人王金海感慨:“掌中有‘金庫’,‘天塹’變‘通途’,離家再遠也不怕!”
一個系統,讓管理能“破壁”。省聯社搭建完善客戶信息管理系統,打通各行社與12個駐外服務中心的線上、內外聯動渠道,實現信息共享、工單互派、就業信息發布、客戶走訪與維護等功能,同時實現省聯社駐外中心的考核與監督管理。
話題二:發揮“非銀行服務”功能
貴州農信踐行“以人為核心的普惠金融”“讓金融服務跟著農民工等新市民走”的理念,有效實現了農民、鄉村、銀行的良性互動與循環。他們的金融服務模式為何堅持十幾年并且發展得很好,他們是怎么發揮“非銀行服務”功能確保商業可持續性的呢?
發揮信息匯集功能,搭建多元化服務的數據基底。一是從貴州商會、貴州各地區駐外聯絡處、當地就業局、外出務工人員帶頭人處等獲取信息,通過臺賬、微信等工具做好收集工作。二是通過進工廠、訪企業等方式收集貴州籍務工人員基本信息和服務需求,并及時將信息反饋給相應行社。三是各服務中心將客戶具體業務需求信息匯集并對接金融服務小組,提高金融服務質效。
發揮就業服務功能,先富老鄉,再富銀行。一是積極與人社部門、人力資源公司、用工企業、勞務派遣公司等走訪合作,依托“黔農云”平臺發布、推送就業信息。二是與人社廳聯合建立起“人社系統、農信系統+培訓、就業、創業”服務體系,為貴州籍農民工等新市民提供就業培訓。三是通過與企業簽訂工資代發協議,保障農民工等新市民工資及時足額發放。2022年末,12個服務中心累計向人社廳推送招聘企業1535家,累計參與勞務招聘、組織勞務輸出406場、52023人次,介紹就業27.5萬余人次。疫情期間助力農民工等新市民返崗復工,實際發放貸款40927戶,貸款金額37.15億元。
發揮招商引資功能,為鄉村振興留“能人”,給銀行興旺添“人氣”。一是與貴州省政府駐外各招商機構走訪交流,配合做好貴州省各縣市到12個駐外中心所在地的招商考察、穩崗就業工作;二是吸引在外企業家回鄉創業;三是為貴州省相關部門的招商引資工作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當地產業振興,為農民工等提供更多“不出村”的就業機會。2022年,12個服務中心走訪企業516家,簽訂創業擔保貸款合作協議的71家企業,累計發放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貸款115.56萬戶、金額927.42億元。
發揮法律維權功能,最難的時候拉老鄉一把。貴州省貞豐縣孔明村黃詩春在浙江打工時不慎斷了一根手指,卻得不到工傷賠償,浙江金華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幫他忙前忙后進行維權,事后他感動地說:“他們就是老家的親戚,是我們在外的依靠。”僅2022年,服務中心累計為老鄉提供維權及開展法律援助共30起,涉及金額482.59萬元,成功幫助老鄉討回資金318.61萬元,有效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發揮黨群聯動功能,以黨組織為中心建立信任,以人為核心塑造品牌。貴州農信在12個駐外服務中心設立11個黨小組,暢通農民工黨員、務工輸出地黨委政府及務工所在地黨委政府間溝通渠道。2018年,在金華駐外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掛牌成立“中共貞豐縣流動黨員東陽支部委員會”。充分發揮黨員先鋒作用,持續開展“農信黔行·讓愛回家”親情大走訪活動,特別關愛農村“三留守”人員。目前,全省各行社累計走訪留守兒童近12萬人,走訪留守老人10.8萬人,走訪留守婦女8.3萬人,開展黨建聯建活動2.2萬次。留守兒童龍小梅的父母情不自禁地說:“農信社關心我們,我們百分百支持他們!”
發揮金融教育與服務功能,交流促進服務、教育培養客戶。貴州農信在線下依托“金融夜校”“扶貧致富學校”,在線上依托1000多個地域老鄉群,開展普惠金融知識普及和防詐騙工作,提高農民工等新市民金融素養的同時也增加了農信品牌“曝光度”。紫云農商銀行截至2023年1月末累計開展金融知識普及宣傳約1600場,惠及農民工等新市民約3.2萬人次。
發揮風險防范和處置功能,能識別、能聯系就能穩風險。貴州農信發放給農民工等新市民的貸款不良率控制在2.5%左右,低于平均不良率。服務中心還協助行社為在外老鄉通過線上方式辦理還舊借新、貸款重組、貸款催收等服務。僅2022年,服務中心就協助赫章、湄潭、紫云等31家行社催收不良貸款539筆、金額1.34億元,收回利息264.53萬元,到期貸款通知516筆、7929萬元。
話題三:巧解“兩頭難”“兩頭空”問題
貴州農信服務農民工等新市民的金融服務取得了突出成績,有效解決了“城鄉兩棲”的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在金融服務中的“兩頭難”“兩頭空”問題,從而為提振農村消費升級、助力鄉村振興輸送活水源泉。同時,也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提升。
抓重點,創專屬。抓住新市民金融需求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做好服務工作,重點為新市民就業創業、住房、消費、教育培訓、健康養老等提供金融支持,有針對性推出重點領域的專屬產品,對農民工輸出、輸入大省有量“省”定做的個性化政策,同時聚焦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居民服務和修理等其他服務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新市民提供專業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抓統籌,聚合力。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光靠金融單打獨斗力量有限,要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統籌謀劃、協同行動。金融機構要爭取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聯合監管部門以及財政、人社、住建、工會、青年、婦聯等部門,協調農民工等新市民輸出地和輸入地的力量和資源,有效滿足新市民金融需求,匯聚各家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打造全國性或區域性的“新市民金融超市”。
抓創新,解三難。一是通過線上金融超市創新,緩解信息不對稱難題。加強評級授信數據體系建設,探索建立新市民大數據信息共享機制和保護機制,推進實現農民工等新市民評級授信全覆蓋。同時,探索建設專屬金融超市,可借鑒贛州銀保監分局與政府聯合建立的普惠金融服務站模式,讓新市民(農民工)在線上平臺中根據額度、期限、類型等標簽進行設置后,匹配不同銀行的不同信貸產品,形成“一選多”的標簽式、個性化推薦模式。二是通過跨區域協同服務創新,緩解抵押和信用不足難題。可借鑒福建農信在輸入地和輸出地銀行通過主辦行、協辦行協同的做法,協商銀行間分配職責、分享收益、分擔風險。重點輸入、輸出大省,可進行“新市民跨區域協同貸款”模式的試點和推廣工作。三是通過抓政策傾斜創新,解決新市民貸款不易難題。可參照普惠小微貸款,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將對新市民的貸款納入地方政策性再擔保范圍,提高新市民貸款不良容忍度,完善針對新市民的信用修復機制。
聚焦“持續做好農民工等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這一課題重點開展調查研究,不斷研究解決新情況、新問題。同時,適時開展評估工作,總結一批典型經驗進行推廣,發揮標桿的“頭雁領航”作用,推動農民工等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邁上新臺階。
(調研組成員:朱進元石義斌余愛民尚勤)
記者觀察:搭建金融服務“連心橋”
記者 蘇潔
農民工等進城務工人員是新市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解決農民工在外務工、創業資金難題,向其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成為農村金融機構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這方面,貴州農信緊緊圍繞“服務跟著需求走”這一目標和宗旨,結合城鄉特點和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特點,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積極推動農民工金融服務不斷延伸。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于2008年成立的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經過15年的發展壯大,貴州農信已在貴州籍農民工集中的北京、上海、福建、廣東、江蘇、浙江、云南等地設立12個駐外服務中心,有針對性地為農民工提供金融知識、致富信息、幫助維權、困難救助等服務。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已然成為外出務工人員的“貼心人”、外出創業的“加油站”、金融服務的“宣傳點”。
貴州農信駐外服務中心根據當地農民工需求量身定制服務,受到在外農民工的認可。比如,云南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積極為在云南創業就業老鄉搭建信息互通渠道,通過組織金融夜校,聚攏了來自汽車、輪胎、修理、保險行業等的從業者,在宣講金融知識的同時,為各行業的從業者們創造交流機會,碰撞出另類的火花。北京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多措并舉,為在外創業就業人員提供金融服務,不斷推進數字化轉型,借助“黔農云”互聯網金融平臺,已有上千貴州籍務工人員通過撥打電話享受上門辦理社保卡遠程視頻激活等業務,不僅實現“線下的溫度”與“線上的速度”有機結合,也讓身在異地的貴州人有了依靠。此外,該中心還發揮北京中心優勢,不斷延伸服務觸角,推出“新市民·鄉情貸”,讓貴州籍在京鄉友提高流動資金周轉能力。
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實現了金融創新與新市民需求的雙向奔赴,未來還將催生出越來越多服務新市民的優質金融產品和發展模式,讓新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