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9 10:08:14
來源:環球人物網
小號
中號
大號
11月7日,中國科協主辦,《環球人物》雜志社等共同參與組織的“對話科學家”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首站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長季恒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青松,歐陽明高團隊成員、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助理研究員徐成善等走進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軒高科),圍繞“能源產業創新密碼”這一主題展開深入交流。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理論宣傳處處長孟令耘、環球人物新媒體文化傳媒(北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肖瑩、安徽省科協宣傳部部長李永武、國軒高科工研總院副院長徐興無、國軒高科首席科學家朱星寶等出席活動。
11月7日,“對話科學家”活動在合肥拉開帷幕。
“對話科學家”系列主題活動舉辦的初衷,是為了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提振創新自信,講好中國科創和科創中國的故事。活動精心遴選了一批在新興和交叉領域走在前列的民營科技企業,深入了解企業需求,旨在以問題為導向,邀請相關領域院士專家,通過實地調研、開放論壇/閉門座談等形式,搭建一個專家與企業對話交流的平臺,為企業發展方向和技術瓶頸問題答疑解惑。
活動當天,專家學者一行走進國軒高科經開工廠,圍繞電池壽命、材料升級等話題開展調研。下午的深度研討正式開始后,季恒星以《碳中和背景下化學電源的功能與挑戰》為題作主題報告,提出“目前亟需深入研究電池體系的動力學問題,發展快充、低溫容量保持率高、安全性優異的電池體系”;王青松則聚焦《基于光纖技術的鋰離子電池熱失控預警研究》這一主題,提出“大眾對鋰離子電池的安全焦慮并沒有完全解除,因此需要發展新型的、靈活的、可植入電池內部的傳感器來監測電池的熱失控過程”,經過反復實驗驗證,電池內部溫度和壓力變化曲線形成的“菱形區間”可用于電池熱失控的早期預警。
專家學者走進國軒高科經開工廠進行調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長季恒星作主題報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青松研究員作主題報告。
在隨后的圓桌討論環節,與會專家同國軒高科材料、電池、驗證、產品等板塊的研發骨干圍繞能源產業創新難點、電池熱失控解決方案、快充電池系統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我們之前都是單項新能源技術創新,(每一項)分別都不錯,但合到一起又會出現一個問題——無論是從發電側的波動性風電光伏,還是用戶側的新能源汽車隨機充電負荷,都給傳統電網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帶來了挑戰。當前的關鍵是發展廣義儲能技術,主要包括綠氫儲能、電池儲能、電動汽車智慧儲能等。”歐陽明高認為,“其中,電池既可以用作儲能電站為電網提供靈活性,也可以成為電動車的主動力,而電動汽車也可以通過雙向充放電作為儲能裝置,并將大量的電動汽車聚合起來形成虛擬電廠,是整個能源創新的核心之一。隨著各種新能源技術的相互耦合,進一步推動能源革命的關鍵就在于技術協同、利益協調,未來的創新一定是協同創新。協同起來,就可以真正實現中國的新能源革命,實現我們在全球的新能源技術的領先地位。”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與專家學者、企業科研代表進行深入交流。
電池熱失控的解決方案是與會專家關注的另一個重點。王青松認為,電池安全是個系統工程,要構建從“單體-模組-系統”的安全防護體系,在電池本體安全、電池模組的防護設計及過程安全管理、電池系統層級的集成防護,實現電池系統的安全。徐成善從電池的主動安全、被動安全、本征安全三個方面,介紹了所在團隊的相關研究。例如,在本征安全技術方面,通過改進電解液、增加毒化劑等調控電池的熱失控鏈式反應,從而切斷電池失效進程;在主動安全方面,利用AI大模型對電池失效進行早期預警;在被動安全層面,對電池失效后的高溫煙氣、熱量等進行合理疏導,同時對電池系統高壓拉弧進行防控,使得失效電池不影響系統內周邊的其他電池,達到系統被動安全。朱星寶站在企業視角,提出可以建立相應數據庫,對每一款電池的使用過程進行監控,并基于這些大數據進行相關研判,從而讓電池的使用歷史與安全狀態建立起強關聯。歐陽明高則充分介紹了其團隊研發的“預警大模型”以及快充電池相關的最新研發進展:“目前,我們的‘預警大模型’已在100萬輛車上使用,成本低、效果好。我們對電池的低溫快速加熱技術,經驗證,可達到每分鐘最高7攝氏度。”這些最新成果受到國軒與會科技團隊的高度關注。
歐陽明高團隊成員、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助理研究員徐成善發言。
“發展新能源是國家的戰略選擇,關乎能源安全困局的解局、雙碳目標的實現,汽車工業的轉型,等等。因此,我們從事的事業,絕不僅僅是生產電池這么簡單,更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活動的最后,徐興無感慨萬千,“無論從國家發展層面,還是企業發展層面,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不能一味跟在別人后面。而在我看來,科學家精神很重要的一個體現,就是敢于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感謝‘對話科學家’活動,為我們創造了與院士專家共同探討科技創新發展之路的良好機遇,更搭建了促進產學研融通、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平臺。”
國軒高科工研總院副院長徐興無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