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孝”首先來于人對自我生命的覺知,當人對生命本身有所肯定后,會自然沿循生命來源與延續的線索生出“孝心”。這份“孝心”在家庭生活中具體展現為一種親子情感關系,成為人生情感與性情養成的基礎。“孝”所具備的這種生命意識和情感二重內涵在“孝德”的形成中走向統一,其背后是人經過生命教育由覺知走向感受,使理性與情感統合為一份“仁者愛人”的心性,而這正是“孝行”以及人生方方面面開展的基礎。
“孝”作為一種德目,早在先秦已被納入教育體系之中?!吨芏Y·地官司徒·師氏》規定“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將“孝”作為“三德”之末和“三行”之首,其原因在于“德有廣于孝,而行莫尊焉”。1這也就是說,“孝”是來自天道的“道德”與關乎人的行為的“德行”之交匯點,故而能夠成為對人的教育的入手處。實際上,如果考諸儒家對“孝”的闡釋,會發現孝德在傳統中國生命教育中的更深層作用。
孝來自生命意識的自覺
“孝”在西周已有子孫之德、公共道德、政治權利(君德、宗德)等多重內涵。2其中文王之孝在結合祭祖的基礎上,首次構建了被整個社會所認同的孝德觀念?!对?middot;大雅·文王有聲》稱“筑城伊淢,作豐伊匹。匪棘其欲,遹追來孝。王后烝哉”3,將筑建城池基業作為繼承先人之志以薦孝思的一種方式。這份孝德包含了對祖先人生的肯定和繼承。
儒家發展了孝德的這一含義。在《禮記·中庸》里,孔子稱贊“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言其不僅繼承了先祖的事業和德行,還制宗廟之禮,以“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4,在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皆不忘先人?!缎⒔洝芬矎娬{了“孝”所代表的生命延續意義,“父母生之,續莫大焉”5。這種延續的關鍵并非在于生物性的繁衍,而是來自對人的生命的看重。《孝經》同樣談“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6。這是因為“孝”是人獨有的一種德性。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7,而人最寶貴的正是那些有別于生物性的人性部分。不同于動物往往重“慈”而輕“孝”,人在對自我生命有了覺知之后,會意識到生命的價值,進而上溯到生命的來源,感謝父母帶給自己美好的生命。因此“孝”產生的基礎在于人的生命自覺,只有在自我意識、生命意識的基礎上,人才能夠生出報本反始、繼往開來的孝心。“孝德”中蘊含的這種生命的覺醒性、傳承性也是人得以在廣闊的時空中定位自我人生,確立人生的價值、意義的基本依據,故此能夠成為生命教育的起點。

在《禮記·中庸》里,孔子稱贊“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是情感教育的發端
“孝”在西周本具有明確的親子間情感內涵。《詩經·小雅·蓼莪》中就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8的悲吟,足見人們欲報父母養育之恩的深情。這份深情到了儒家被視作“仁”的基礎,是人之所以為人、能成其為人的心理基礎。《論語》開篇第二章即談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9這是說人在家庭中所感受到并自然流露出的那種父母子女和兄弟姊妹間的情感,是走向社會后處理人際事務、社會關系的基礎。這份情感會使得人在性格與行為方式上都葆有一定的溫情和敬意,以正向、通達的心理對待自己和他人,而不會輕易走向沖突性、毀滅性的行動。而這份包含溫情與敬意的情感正是人的生命走向覺醒和圓滿的根本。

上虞當代孝女曹秋芳“背”著癱瘓媽媽去上學,被評為浙江驕傲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劉育平 攝)
《說文解字》中對“仁”字的注解為“親也”,有“相人耦10”之義??梢姡?ldquo;仁”的達成需要能夠適當處理人際的情感關系,通過對人的理解、尊重、關愛,最終實現自身人性的充分表達和生命的高度覺醒。而在對人的培養中,唯有家庭中的親子互動能夠在人早年的性情形成時期帶給人有關情感關系的初始體驗。因此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11,強調人須通過孝事父母養成仁心,方能將這份對人的適當關愛之情推而廣之,以仁愛對待社會人眾。儒家甚至認為,這份由對父母之愛延伸而來的仁人之心是為政的根本,故言“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12。可見,人通過行“孝”,不僅能夠意識到生命中情感的存在,還可以習得如何尊重并理解他人、適當地付出情感。“孝德”是情感教育的開端,這其中既包括對人的性情與審美的培養,也涵蓋了在社會和政治事務中能夠體貼民眾需求的仁心、仁政的養成。

“孝親奉茶”,小學生和家長共百余人體驗泡茶、奉茶等環節,感受孝德文化在當今的傳遞。(劉育平 攝)
孝德發乎于情,非教條規范
在《論語》等經典中,儒家針對“孝德”還有更為細致的條辨。如孔子在回答子游時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又回答子夏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13這實際是將“孝德”區分出“養”和“敬”兩個層次,論行孝必須以“敬”為重點。但對此,孔子并非以道德教條要求人必須做到表面的恭敬和順服,而是通過情感啟發,引動人們的孝心,使其能夠自然生出這份敬意。孟武伯問孝,孔子并未正面回答他,而是說“父母唯其疾之憂”14,以父母愛子之心喚起人將心比心的孝心。宰我問,可否將服父母之喪期由三年改為一年,孔子也只問他“于女安乎”15,強調服喪重在內心的孝思,而非外在規定,三年之喪是對兒時父母三年懷抱之愛的真情回報。這都說明,“孝德”來自人心的自然感受力,是一種基于生命的情感自覺,而非實用性、目的性的約束,不應將其理解為外在的道德律。
而在“孝德”的形成中,從“親”到“敬”的發展也同樣是人的情感觸發與理性自覺走向統一的過程。《禮記·大傳》云“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16,清晰地指出了人由情感享有到自我認同,再到生命覺醒的“孝心-孝德-孝行”路徑。可見,“孝”不僅是情感的,也具有理性特征,特別是在儒家傳統中往往通過祭祀之禮帶領人進入特定的追思和關聯情境,以先驗理性統合感性。由此,個體的、分別的感受得以轉化為共通的精神追求,人從對父母之孝中獲得的情感體驗也就能夠成為人類整體生命延續和發展的共有心理基礎,被推廣為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內在動能之源。

上虞少年兒童集體吟誦《弟子歸》(劉育平 攝)
因此,孔門以孝行著稱的曾子總結道:“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17當人能夠將家庭中的親子之愛發揚到廣行仁義于世,布德澤于四海時,這份“孝德”自能源源不絕,推動社會的整體發展?!缎⒔洝烽_宗明義也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18“孝”雖從一己生命、家人之情出發,但必以對天地大道的遵行、人生價值的發揮為完成。這也正是傳統中國生命教育開展的次第:在對自我生命有所意識之后,先以情感教育養成溫柔敦厚的性情、仁者愛人的心性,再以此心性格物致知、待人處事,對社會人群施行仁政。可見,《孝經》所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教”更多的是一種生命教育,是通向“止于至善”的生命覺醒之道的成“人”之教。19
作者簡介:
曾江,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企業史研究所講師。
注釋:
[1]王云五、朱經農主編:《周禮》,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42-43頁。
[2]參見王慎行:《試論西周孝道觀的形成及其特點》,《社會科學戰線》1939年第1期。查昌國:《西周“孝”義試探》,《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2期。陳筱芳:《孝德的起源及其與宗法、政治的關系》,《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9期。
[3]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796頁。
[4]朱熹注:《中庸章句集注》,《四書五經》,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7-8頁。
[5]汪受寬:《孝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頁。
[6]汪受寬:《孝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頁。
[7]朱熹注:《孟子章句集注》,《四書五經》,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62頁。
[8]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627頁。
[9]朱熹注:《論語章句集注》,《四書五經》,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1頁。
[10]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65頁。
[11]朱熹注:《孟子章句集注》,《四書五經》,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62頁。
[12]朱熹注:《論語章句集注》,《四書五經》,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7頁。
[13]朱熹注:《論語章句集注》,《四書五經》,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7頁。
[14]朱熹注:《論語章句集注》,《四書五經》,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7頁。
[15]朱熹注:《論語章句集注》,《四書五經》,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76頁。
[16]陳澔注:《禮記集說》,《四書五經》,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191頁。
[17]陳澔注:《禮記集說》,《四書五經》,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263頁。
[18]汪受寬:《孝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19]參見辛意云:《國學十六講》,九州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