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 > 這十年

專訪氣候變化專家潘家華

“可再生能源,我們‘風’‘光’無限”

2022-10-28 15:15:11 來源:環球人物新媒體 作者:尹潔
小號 中號 大號
潘家華:“可再生能源,我們‘風’‘光’無限”
  潘家華:
  1957年生于湖北枝江,英國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系博士畢業。曾任湖北省社科院長江經濟所助理研究員、副所長,現任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2013年,“霧霾”成了年度關鍵詞。僅那年1月,覆蓋全國30個省區市的霧霾就有4次。
  當時有報告顯示,在中國500多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要求的空氣質量標準,全球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霧霾最嚴重時,人們早晨起來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查看當天的空氣污染指數,以決定戴不戴口罩、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上班。
  2014年,“向霧霾宣戰”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20年,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向世界鄭重承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項長達40年的計劃,不僅令全世界關注,也與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潘家華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10年,碳排放下降了34.4%
  早在1997年,潘家華就開始參與國際減緩氣候變化的研究和評估工作。他說,2000年以前,在減少碳排放的問題上,中國提得較多的是碳公平,這也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重大分歧。
  在發展中國家看來,發達國家在長達幾百年的工業化過程中,已經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因此應當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發達國家則認為,現階段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更多的是發展中國家,因此后者在減排問題上應該做得更多。
  從199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一次締約方會議開始,這場關于減緩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持續了整整20年,直到2015年,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才達成《巴黎協定》,主要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力爭在1.5攝氏度以內。
  對中國來說,2015年正是環境治理的關鍵期:1月1日,新修訂的、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上半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共設1436個環境監測點位,比原定目標提前一年實現了全國全覆蓋;為了治理沙塵、秸稈焚燒、霧霾等問題,遙感衛星、無人機等高科技也被應用到監測工作中……
  環境治理的成效是顯著的。截至2021年底,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此外,全國地表水的水質得到大幅改善,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洋垃圾”被禁止入境,實現了我國固體廢物零進口的目標。目前,全國自然保護地的面積已經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野外種群得到了很好的恢復。
  減排方面,過去10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也從68.5%下降到了56%。
  “我們需要的是發展、是能源服務,而不是需要碳。”潘家華說,“比如我們用的電,究竟是風力發的電、太陽能發的電還是煤碳發的電,對消費者來說,產品都是一樣的。但在這個過程中,碳排放量差距巨大。”
  減排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零碳排放,目前業內普遍認為有三條路徑:一是釜底抽薪,讓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徹底退出生產與生活;二是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減少對它的需求;三是用一些辦法把碳排放中和掉,比如植樹造林等。
潘家華:“可再生能源,我們‘風’‘光’無限”
2022年8月,觀眾在中國科技館參觀“擁抱雙碳共贏未來”科普公益展。
  從目前看,第一條路徑短期內很難實現,所以很多人寄希望于后兩條路徑,潘家華認為后兩者同樣不容易實現。
  “20年前,450克煤才能發一度電,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270克煤就可以發一度電,但不管怎么提升效能,煤電煤電,沒有煤是不可能發電的,而只要燒煤就一定會產生二氧化碳。技術進步可以減少燒煤過程中的顆粒物污染,但不可能做到零碳排放。”
  至于第三條路徑碳中和,目前也只有兩種實現方式。第一種是碳匯,即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糧食、蔬菜、水果等碳水化合物,同時也減少了溫室氣體濃度,這個過程就是碳匯。
  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可以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所以國際社會很早就將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林業活動納入了碳匯項目,中國也在積極推動相關政策。
  2005年,中國的森林面積約為1.75億公頃。2012年,國家林業局負責人表示,中國力爭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21年底,我國森林面積已經達到2.3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4%,比2012年增長了28.8%。10年來,中國為全球貢獻了1/4的新增森林面積。
  盡管如此,與人類所排放的碳相比,碳匯所吸收的量仍遠遠不夠。潘家華介紹,據專家綜合測算,全國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在10億噸到15億噸之間,而2021年全國碳排放總量高達117億噸。
  碳匯不夠用,有人又提出了實現碳中和的第二種方式——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即將二氧化碳從工業生產或大氣中分離出來,進行提純、循環再利用,或進行壓縮、封存。
  上世紀80年代,歐洲一些石油公司為了提高開采效率,將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加以捕集、液化后注入含油層地下,以便把石油驅趕出來。于是有人提出將二氧化碳封存在地下或海洋中,或者利用其制作食品,比如碳酸飲料。
  在潘家華看來,這些方案即使可行,利用空間也是有限的。大容量的封存地不好找,而且存在地震導致泄漏的風險,至于制作飲料所消耗的碳,更是杯水車薪。
  “綜合種種方案來看,實現零碳的最終路徑,還是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使用,轉而大規模發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潘家華說。
  現在換了一條新賽道
  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包括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在這一領域,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
  截至2021年底,我國的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3億千瓦,是10年前的300倍;全球十大光伏生產企業,中國占了8家;全球十大整機風電設備生產企業,中國占了6家;全球十大動力電池生產企業,中國也占了6家。
潘家華:“可再生能源,我們‘風’‘光’無限”
2022年7月,貴州畢節的光伏農業大棚,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潘家華:“可再生能源,我們‘風’‘光’無限”
2022年8月,位于安徽亳州的風力發電廠。
  但在10年前、20年前,情況遠非如此。
  “20年前,我們雖然有光伏發電,但轉換效率特別低,只能把太陽輻射能的14%—16%轉換為電能,導致生產成本特別高。”潘家華說。
  2002年之前,我國的光伏項目都是政府主導的示范項目,沒有標桿電價;2002年—2006年,在國家補貼的支持下,“西藏無電縣建設”“送電到鄉工程”“無電地區電力建設”等計劃相繼實施,仍沒有標桿電價;2007年、2008年,國家先后核準了4個光伏電站項目,電價均為4元/千瓦時。
  “那時一度煤電的價格只有0.15元,光伏發電怎么可能有競爭力呢?風電也是如此,在當時成本太高。而且風電、光電都是間歇性的,沒有風和光的時候就沒有電,所以直到2010年,業內還有觀點認為,風電、光電是‘垃圾電’。”潘家華回憶道。
  盡管如此,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十分迅速,打入國際市場后,對歐美企業構成了競爭。2011年10月,德國企業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一份針對75家中國光伏企業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申請,美國隨后發起“雙反”調查,加征了最高可達249%的關稅,歐盟也如法炮制,征收的反傾銷稅率平均高達47.6%。
  這些打壓和制裁措施讓國內光伏企業遭受了一次重擊:沒有足夠的海外訂單,國內市場還沒有打開,又急速萎縮,導致一批工廠破產。2013年之后,國內光伏企業被迫往東南亞轉移。
  回過頭看,歐美的圍堵只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暫時困難,一些有技術的企業依靠政府補貼和扶持度過了最難的幾年后,又迅速發展起來。截至2021年底,中國光伏產業組件產量連續15年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產量連續11年居全球首位,新增裝機容量連續9年居全球首位,累計裝機容量連續7年居全球首位。
  “在過去10年里,光伏發電的成本降低了90%,供應鏈成本降低了2/3,而煤電的發電成本是在上升的。現在一度煤電的標桿價是0.41元,最便宜的是0.35元,而光伏發電最貴不超過0.3元,大規模發電一般在0.2元,最便宜的只要0.1元,再也沒有人說它是‘垃圾電’了。從這個意義上講,顛覆性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發展,使得零碳成為了可能。”潘家華說。
  除了光伏,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之路也頗具代表性。同樣是在政府的補貼和扶持之下起步,高速發展不過10年時間,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已經占全球產量的60%以上。目前,全球98%的純電動公交車是中國生產的。
  在潘家華看來,中國過去是在化石能源的賽道上奔跑,現在換了一條新賽道,就是可再生能源,這為真正實現零碳奠定了基礎。
  “我們的風電、光電產業20年前起步、10年前開始提速,現在已經可以說是‘風’‘光’無限了。2010年時,我們哪有海洋風電?但到了2021年,中國海洋風電的裝機容量占全球新裝機容量的80%。所以,風物長宜放眼量。”
  “我們應該有話語權”
  潘家華認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這10年是成效突出、進展喜人的,但由于還處于切換的過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必然面臨一些困惑和困境。長期以化石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結構,不可能一下子擺脫掉,而新的航道也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潘家華:“可再生能源,我們‘風’‘光’無限”
2021年10月,位于北京昌平區的“碳中和”主題公園。
  “實現碳中和要步步為營,而不是一步到位。在現階段,提高化石能源的效能、減少碳排放,作為轉型過渡時期的路徑還是必要的。煤電當前還需要,不能一下子全部退出,那就提升它的效能,發同樣的電,少排放一點碳。燃油汽車也是這樣。我們不能急,也不用急,能做到零碳的就零碳,不能做到的就一步一步來。”
  雖然中國零碳產業產能巨大,但還處于大而不強、受制于人的狀態,原因就是缺乏原創能力和核心技術。
  “我們缺的東西,美國不賣;美國缺的東西,不僅不買我們的,還折騰我們。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缺核心技術,導致沒有定價權。”潘家華說。
  今年發布的《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參與機構眾多,包括學界、業界、政府、非政府機構,但來自中國的機構只有可再生能源協會一家。中國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參與度可見一斑。這份報告中有一份可再生能源生產全球排名,中國占據多項第一,卻沒有與之相應的話語權。中國提出的許多先進理念,報告中也沒有任何涉及。
  “我們一定要參與,不參與怎么能夠了解規則?別人怎么接受你的觀點、認同你的道路?我是一個樂觀派,相信中國會提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但我們的理念和做法,也要讓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知道。”潘家華說。(本刊記者 尹潔)
責任編輯:馮小玨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re热视频精品首页| 久9这里精品免费视频| 美女和男生一起差差差|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网站www| 亚洲丝袜第一页| 老熟妇仑乱视频一区二区|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相泽南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午夜爆乳美女| 中文字幕曰产乱码|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色噜噜人体337p人体| 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 | 黄色大片在线观看|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领导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在线观看| 天海翼大乱欲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新入口| 99re九精品视频在线视频 | 樱花www视频| 国产小呦泬泬99精品| dy8888影院午夜看片| 日韩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人成电影网在线观看免费| 香蕉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成人网|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欧美大胆a级视频免费| 午夜无码国产理论在线| 欧美videos极品| 夜夜爽夜夜叫夜夜高潮漏水 | 九九视频在线观看视频23|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 国产伦精品一区三区视频| 91啦在线视频| 尤物视频在线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欧美激情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卡一卡2卡3卡精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