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十年,于大國而言,是一幕雄渾浩蕩、波瀾壯闊的絢麗華章,復興偉業的巨輪汽笛聲鳴、破浪遠航;于小我而言,是一段青衿之志、履踐致遠的淬煉成長,胸懷天下的初心,丹青不渝、熾熱滾燙……二十年很短,在歷史長河中,如滄海一粟、天地蜉蝣;二十年很長,如涓滴入海、聚沙成洲,惟有將小我融入大國,方能成其大者,化為永恒……
2022年10月16日,鎏金大字鐫刻著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莊嚴時刻,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史冊中最閃亮的坐標之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擘畫藍圖,掌舵領航。百年大黨風華正茂、團結如鋼,充盈著“紅日初升,其道大光”的蓬勃朝氣,凝聚著“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的磅礴力量,正以浩蕩之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審計事業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正以青春姿態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勇毅前行、綻放芳華。國之強盛,黨之長青,業之興旺,乃吾輩之大幸,二十年從審光陰在此刻與黨的二十大邂逅相逢,不免感慨萬千,難掩心中豪情,謹以此文致敬家國,借以自勉。
二十年前,懷揣著滿腔熱情和無限憧憬我加入審計隊伍,一朝從審,篤行不輟,二十載足跡遍及北京、深圳、南通、南京、天津等多地,歷經人事、紀檢、文博、教育、審計一線等多個崗位,與審計同仁一道,砥礪前行、不負使命,為審計事業發展貢獻青春和赤誠。星光不問趕路人,每一個燈火通明的夜晚,每一個晨曦微露的黎明,拼接成二十年最稀松平常卻又甘之如飴的記憶膠片。時光不老,摯愛如昨,我始終并將永遠為自己是一名光榮的審計人而自豪……
草木蔓發望春山,扎根審計干部人事工作
2001年5月的京城,到處春和景明、鶯飛草長,春日里的大街小巷,到處鮮花怒放、柳絮飛揚,仿佛世間萬物都在拼命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春光,借著微風,盡情將希望的種子播撒向遠方……
彼時,我還在北京市委統戰部工作,因工作需要被抽調到中央組織部參加干部考察,進而有幸與審計結緣,并于2002年10月15日調入審計署人事教育司。入署第一天,老領導鄧壯同志就語重心長地對我講,人事工作無小事,人事干部要公道正派、敢講真話,這八個字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成為我日后從事人事工作的座右銘。這八個字簡單易懂,卻知易行難,不但要有正直的品行,還要練就過硬的專業本領,關鍵是必須熟悉政策,了解干部,這樣才能講實話、報實情。在人教司工作的15年,從中組部帶來的《怎樣當好組工干部》始終放在身邊,經年累月已經翻出了毛邊。我深知人事工作政策性原則性強,必須嚴謹細致,容不得半點兒差錯;必須始終心懷敬畏,保持如履如臨的責任感緊迫感。為了盡快成為人事工作的“政策通”“活字典”,我抓緊一切時間,熟悉掌握人事政策。每天上班早到一小時,認真學習《干部任用條例》和相關法規;下班后,加班加點查閱干部人事檔案,與檔案對話,了解干部基本情況,全面掌握干部的自然情況、專業背景、工作經歷、突出業績、家庭情況、身體情況等。利用各種考察考核及日常接觸的機會與干部談話,了解干部的活情況,隨時掌握干部的思想狀況、個人想法、工作打算以及意見建議等。經過長年的積累,基本形成了對干部的心中畫像,為提高人事工作質量,做到知事擇人、人崗相適、用其所能奠定了基礎,也提升了自身工作底氣。這個積累的過程,是業務學習的過程,也是接受教育洗禮的過程。一些曾經耳聞目睹的審計干部的感人事跡、工作經驗、特殊經歷,令人終身難忘,成為我前進道路上的的學習榜樣,給我以力量感召和精神滋養,讓我受益匪淺。
人事干部是為組織選人識人的人,必須始終突出政治標準,把講政治作為第一遵循、第一標準、第一要求,做到公道正派,用好的作風選作風好的人。工作中特別要處理好原則和人情的關系。中國是個人情社會,我們生活在社會中,難免有親戚、朋友、同事、同學、老鄉等來往,在一些工作層面也會面對原則和人情的碰撞。作為人事干部,必須忠于自身職責,必須堅持五湖四海,毫不猶豫堅持原則,決不能遷就人情,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長此以往,人事部門的公信力和干部之家的凝聚力就會越來越強。
就人事工作性質而言,總體上屬于建言獻策范疇,要為領導決策發揮參謀助手作用。人事干部具備建言獻策能力固然是首要前提,但參謀助手作用發揮得如何?則主要取決于敢不敢講真話。有的人事干部見到領導,習慣于察言觀色,揀領導愛聽的說,推領導喜歡的人,有時還添油加醋,涂脂抹粉,甚至一味阿諛奉承,有時還說半句話,真話不全說,甚至把博得領導一時高興作為最大業績,卻把自身職責拋在腦后。領導的信息可能有時不一定對稱,基于片面的、虛假的信息作出決策,其后果是嚴重的。
人事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不要把自己不當回事,也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更不要飄飄然。因為工作關系,大家對人事干部都會高看一眼,給予禮遇、給予笑臉、給予方便等等,但別忘了這是你的位置帶來的,千萬不能認為理所當然。個別人事干部干得時間長了,就習以為常了,開始擺架子,甚至高高在上,覺得什么都是應該的,久而久之,就會麻痹放松,既害了自己,更貽誤了事業,這方面的慘痛教訓也不少。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十五載人事工作,點點滴滴,歷歷在目。我親歷了審計署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工作,見證了高素質專業化審計干部隊伍的蓬勃發展,也切身體會到干部隊伍建設的極端重要,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識人用人能力、統班子帶隊伍的本領,感恩組織的培養和事業的需要,更對自己有了清醒認識,這都成為彌足珍貴的財富,時刻激勵我不斷前行。
涓涓細流匯入海,辦好審計歷史文化“大學校”
滾滾長江,日夜奔騰6300多公里,在此地豪情奔放地涌入大海。江海交匯之地,滄海桑田數年,孕育出南通這座鐘靈毓秀之城。百余年前,主張實業救國的張謇,在此開農墾、修水利、創實業、辦教育,開創中國人最早自己建設、全面經營的城市典范,書寫了“中國近代第一城”的輝煌。
2019年2月,我離開熟悉的人事崗位,赴南通擔任審計博物館館長一職,開啟了嶄新而陌生的文博工作之旅。南通素有“博物館之城”的美譽,自1905年張謇創辦第一座公共博物館至今,全市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有上百家。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審計精神得到更好地傳承發揚?站在審計博物館這所中國審計歷史文化“大學校”門前,我感到沉甸甸的責任。為此,我積極走出去拜訪主管部門,走訪兄弟博物館,邀請專家座談,認真學習行業法規和文博知識,潛心研究審計歷史、傳承審計精神、宣傳審計文化,用心用情講好審計故事。
在一年多的文博崗位上,我堅持“姓黨名審”的辦館方向和職責定位,堅持“厚今博古”的工作思路和展陳布局,聚焦宣傳紅色審計歷程,在服務審計大局中領略文博工作的瑰麗風光,更在深挖藏品背后紅色故事中堅定初心使命。通過全館干部職工一道努力,審計博物館被財政部、海關總署、國稅總局確定為全國第三批國有公益性收藏單位;成功促成審計署與國家文物局簽署合作協議,協同合作共建審計博物館;成功申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并獲中宣部命名,成為新時代審計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組織策劃《初心不改使命傳承——新中國審計70年巡展》,在全國審計機關統一布展,引發審計系統強烈反響;作為巡展姊妹篇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審計工作》主題展,系統梳理了黨旗下的百年紅色審計征程,成功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100項“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通過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努力讓藏品“活起來”,出版《70件審計藏品故事》,被列為2020年審計書架榜首;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國家一級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捐贈的一枚南宋“宣撫處置使司隨軍審計司印”復制件(按照國家一級文物管理)為審計博物館又添新的鎮館之寶。一年多來,審計博物館一系列開創性工作,得到署黨組的高度肯定,被署黨組確定為2019年度考核優秀單位并予以嘉獎,還被評為“審計署文明單位”,這是審計博物館自2008年建館以來首次在全署評優評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在審計博物館工作的時光,讓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來自審計歷史的濃厚熏陶和審計文化的豐沛滋養,使我深切感受到審計文化根植審計實踐沃土,紅色審計傳承黨的百年基因,一定要薪火相傳、認真守護,同時也要在推動審計事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大力推動審計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審計歷史、審計文化與審計工作融合匹配、耦合發展,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在歷史中銘礪初心、在文化中汲取營養,植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孕育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事業健康發展夯實文化根基。
巍巍高山鑄根魂,努力建設一流紅色審計學府
南京素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譽,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六朝古都。千百年來,從玄武湖到秦淮河,從雨花臺到中山陵,鐫刻下無數文人墨客的雋永辭賦,烙印下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它是近代中國滄桑巨變的歷史縮影,仰觀巍峨高聳的明城墻,漫步綠蔭蔽日的梧桐大道,你能看到一個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和諧中國,能聽到一個鏗鏘足印、邁向復興的希望中國,能領略到一個踔厲奮發、日新月異的奮進中國。
2020年4月,我開始常駐南京擔任中共審計署黨校常務副校長、審計署審計干部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在此工作的兩年間,我時刻牢記署黨組的信任與重托,堅持事業至上,講政治、抓業務、強隊伍、嚴管理,充分發揮黨校陣地引領作用,深度聚焦教育培訓中心任務,為廣大學員夯實基礎、強根鑄魂,推動校院高質量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兩年的時光,從宿舍到辦公室的“兩點一線”間,總能看到“堅持黨校姓黨服務審計大局”十二個大字,每每此時,我都會深情凝望、沉思良久。在這座紅色審計學府,我和干部職工、學員一起潛心冷思考、踱方步,齊心謀劃推進校院高質量發展,為建設一流紅色審計學府進行了深入探索。我們明確了一個治校辦學方向,以提高學員審計能力為目標,牢牢把握“堅持黨校姓黨、服務審計大局”的辦學宗旨和職責定位;抓實了“兩個教育”,推動紅色政治教育和審計專業教育取得明顯成效;出臺了三項重點制度,校院“十四五”發展規劃、署黨校工作規定和寒暑假制度均經署黨組審定實施,為校院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獲得了四個榮譽稱號,校院先后被評為“審計署文明單位”“審計署創建模范機關先進單位”“審計署先進基層黨組織”和“江蘇省文明單位”,內核價值和品牌效應更加顯現;面向全國審計機關進行了多個首次探索,首次開發全國市縣審計局副職領導干部培訓班,首次開展訪談式、項目模擬式案例教學,首次采用組織調訓方式培訓處級干部并試行學習成果積分制管理,首次開展網絡“云課堂”直播授課,首次探索“菜單式”選學、選修,首次開展干部職工職稱評審和專業技術崗位聘任,培訓質量層次和效率效能持續提升。
兩年來,我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第一責任人”職責,強化校院的政治屬性,推動黨校姓黨根本原則落實落地。圍繞“四史”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和“學查改”專項工作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富有實效的學習活動,相關做法被人民網、黨建網、旗幟網、審計署公眾號等媒體宣傳報道。扎實推進黨委領導下的行政領導人負責制試點,著力打造“學習型、專業型、服務型”黨支部,建好課堂、科研、宣傳和考試“四個陣地”,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
兩年來,著力推動署黨組關于提高能查、能說、能寫能力的要求落實落地,深入推進研究型教育培訓工作。立足教學特點,帶頭將學思所得轉化為培訓課程,組織開發并講授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百年紅色審計發展歷程(1921—2021)》專題課程,受到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充分肯定,被學員推選為精品課程。《從黨旗下的百年紅色審計征程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七一”專題黨課被評為全署黨史學習教育黨課一等獎。突出成果導向,提倡學員結合學習工作撰寫心得體會,學員培訓期間共發表理論文章和學習心得300余篇,被中央黨校理論網、黨史學習教育官網、中央和國家機關黨?!饵h校工作通訊》等媒體刊載,2021年春季學期處級干部進修班學員學習成果——《信仰之光照耀前行》出版成集獻禮建黨100周年。兩年來,校院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80多期、培訓學員近1萬人次,基本實現了班次類型全覆蓋、培訓內容系統化、施訓業務全鏈條、受訓學員普遍化。
青年強則國家強,年輕審計干部強則審計事業興。黨的事業恢弘壯麗,審計事業宏圖遠大,為青年審計干部施展才干提供了廣闊舞臺。在校院“象牙塔”工作的寶貴時光里,我真切地感受到廣大年輕審計干部渴求知識、渴望成才的強烈愿望,竭盡所能做年輕干部的知心人、熱心人、引路人,教育年輕干部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引導審計人員做到政治過硬、本領高強、作風優良,為審計事業發展基業長青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校院工作兩年,既是為國育人、為審育才的兩年,更是自身接受洗禮、不斷升華的兩年。兩年時光,我與校院共發展,與同事共進步,與學員共提升,思想上得到了淬煉,政治上得到了歷練,實踐上得到了鍛煉,專業上得到了訓練,在最美的年華,為事業發展添磚加瓦,為個人成長加油充電,讓我有更深的底蘊、更實的底線、更大的底氣迎接和面向未來。
櫛風沐雨再起航,轉戰審計工作第一線
從深圳蓮花山下,到津門海河岸邊,兩座城市相隔數千里,風格氣韻迥然不同,一個開放進取,恰似滿山遍野的簕杜鵑,熱情如火、活力四射,讓你隨時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創新活力、改革偉力;一個大氣包容,猶如穿城而過的海河,氣吞九河、寬廣遼闊,讓你不由得想要靠近他、融入它。兩座城市就是兩個陣地,駐守著審計署派出的兩支精銳隊伍,用忠誠和專業踐行特派辦“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使命擔當,為所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特派辦被稱為審計署的“野戰軍”,能夠到特派辦、到審計一線接受鍛煉,是一名審計干部的必要經歷和難得歷練。
2014年9月,我擔任深圳特派辦黨組成員、紀檢組長,直到2016年6月回到人教司。雖然我長期在人教司工作,對于特派辦的工作性質和特點有一定了解,但第一次到特派辦工作,對于當時的我而言還真有不少忐忑。面對特派辦紀檢工作這一全新的領域,我時刻牢記“提醒報告”職責,對署黨組絕對負責,正確處理好辦黨組成員和派駐紀檢組長的關系、執紀監督和幫助教育的關系,始終做到“在深圳,要身正”。期間,紀檢監察機關正大力推進“三轉”,我在工作中自覺踐行深圳特區先行先試的理念,立足深圳特派辦實際,拓寬監督渠道、創新監督舉措、延伸監督觸角,創造性地開展了廉政監督“三個全覆蓋”,廉政監督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以嚴格執行“八不準”審計紀律為主線,不斷讓審計干部感受其政治溢出效應;以監督審計權力行使為關鍵,堅持嚴管就是厚愛。兩年的特派辦紀檢工作經歷,讓我對全面從嚴治審有了更深刻的體悟,這些年審計系統未出現系統式塌方式腐敗,關鍵是始終保持了嚴的主基調,讓審計人員心安、身安、家安,萬事平安。
2022年4月,我再次重返審計一線,帶著署黨組的重托和期望,來到京津冀特派辦,擔任辦分黨組書記、特派員。履職半年多來,我時刻牢記署黨組囑托,聚焦署黨組要拿出“有特色、有亮點、叫得響”審計成果的期望,鮮明提出“出成果就是講政治”的要求,堅決把講政治付諸行動,見之于成效。牢固樹立政治機關意識,從政治上看審計,堅持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從講政治的高度做好謀篇布局。牢牢把握審計首先是經濟監督定位,堅持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開展審計監督,始終聚焦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主責主業,從經濟監督入手,從財政財務收支情況回答政治政策問題;全面把握審計事項的改革方向、目標、路徑和政策意圖,堅持從改革的視角發現問題、以改革的思路推動解決問題,一體推進揭示問題、規范管理、促進改革。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牢記為國而審、為民而計;始終堅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實事求是地對待問題,做到“大事不放過,小事不糾纏”;始終堅持“交換、比較、反復”的辯證思維方法,做到用事實說話、用標準衡量,以理服人,平等待人;始終堅持“對立統一”基本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以斗爭求統一,充分發揮審計的震懾力和建設性作用。
在組織實施審計中,堅持沿著“政治—政策—項目—資金”主線開展研究型審計,做到一條主線雙向貫通、首尾循環、正反可逆,堅持從政治上審查責任,從政策上把握依據,從項目上抓住重點,從資金上切準抓手,把情況吃準吃深吃透,讓審計結論有站位有底氣有價值,推動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加強和改進審計整改工作,實現研究成果和審計成果雙促進,力爭通過一個審計項目弄懂一個行業領域。同時,把審計項目作為識兵練兵點兵的實踐教場,在攻關研究重大問題和挑梁開展核查中練“能查”,在交流匯報工作和與被審計單位溝通中練“能說”,在撰寫審計文書和各類材料中練“能寫”,塑造審計干部敢于擔當的職業精神和扎實過硬的專業能力,培養敢審敢嚴、真審真嚴的職業素養。這些都極大增強了審計監督的政治性、權威性和震懾力、公信力,充分釋放了審計建設作用,也進一步提振了全辦干部不甘落后、奮勇爭先的精氣神,審計業務建設和隊伍建設大為改觀。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二十年白駒過隙,不同的崗位經歷,讓我有機會見到五座城市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守候深夜最亮的一盞路燈,感受大疆南北的春華秋實,陪伴無數審計人的砥礪前行,留下了很多難忘回憶和寶貴情誼,隨手擷取一朵小浪花都能讓我細細回味,它們都是值得我珍視的人生財富。二十年歲月無悔,變的是光陰滄桑,不變的是對黨的赤誠初心;變的是崗位職責,不變的是對審計事業的孜孜以求;變的是對“角色”的學習轉換,不變的是對“認真”二字的執著堅守。二十年的職業生涯感觸良多,行業沒有高低貴賤,行行都有的干,關鍵是干不干、怎么干。干一行要愛一行,有愛才能全心投入,有愛才能保持定力,有愛才能滿滿獲得。
新時代新征程,審計肩負的職責重大,使命榮光,審計事業征途漫漫、接力開拔,審計人唯有矢志不渝、篤行不怠,方能不負囑托、得全始終。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體審計人躊躇滿志、豪情萬丈,我將與團隊一道,重整行裝、同心同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埋頭苦干、奮勇前進,用新的成績和貢獻踐行新時代審計人的使命擔當?。ㄗ髡邽閷徲嬍鹁┙蚣教嘏赊k分黨組書記、特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