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中國農歷秋分時節,一個寓意豐收和團圓的日子,第十九屆亞洲運動會在中國杭州拉開帷幕。在本屆亞運會開幕式歡迎宴會上,習近平主席致辭強調:“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前所未有,我們要以體育促團結,把握歷史機遇,合作應對挑戰,踐行‘永遠向前’的亞奧理事會格言,把共同發展、開放融通的亞洲之路越走越寬。”這充分表明,亞運會承載著亞洲人民對和平、團結、包容的美好向往。作為山海相連、人文相親的命運共同體,我們要以體育促和平,堅持與鄰為善和互利共贏,抵制冷戰思維和陣營對抗,將亞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穩定錨。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從30多年前的北京亞運會到15年前的北京奧運會,從南京青奧會到北京冬奧會,從成都大運會到杭州亞運會,一次次盛會,以體育的名義,在中國闊步向前的發展進程中留下耀眼的時代印記。
回首百年前的崢嶸歲月,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1908年,貧瘠的體育載不動一個民族的夢想,《天津青年》雜志發出靈魂之問:中國何時能派出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組織一個優秀運動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舉辦奧運會,邀請世界各國的選手到北京來?
“奧運三問”,刺痛了民族情感,也激發了國人意志。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正逢“九·一八”事變后國難當頭之際,東北大學體育專修科首屆學生劉長春只身赴賽,站在男子100米的跑道上。在歷史的燭光中,“一個人的奧運”濃縮成民族悲情的剪影——“我中華健兒,此次單刀赴會,萬里關山,此刻國運艱難,愿諸君奮勇向前,愿來日我等后輩遠離這般苦難!”
新中國成立后,直到1979年,國際奧委會才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1984年,洛杉磯,劉長春當年形單影只的所在,中國體育代表團跨上世界競技體育的大舞臺。這一次,許海峰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中國女排完勝東道主美國隊,取得“三連冠”。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國人胸口鼓蕩。
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舉辦亞運會。2008年,中國首次成功舉辦奧運會。北京奧運會是“無與倫比的一屆奧運會”,中國傳統文化混搭現代發展成就的開幕式美輪美奐,中國人民熱情友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賽事安排備受贊譽,勇奪48枚金牌的中國體育健兒實現了登頂金牌榜的夙愿……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體育所能承載的民族情感,都在那一場盛會中達到空前高度。從凄風冷雨到光榮綻放,體育見證了貧弱中國的艱難起步與當代中國的展翅高飛,也磨礪了一個民族不畏險阻、攻堅克難、頑強拼搏的精神品格。
循跡溯源更見真義。今天,體育依然不僅僅是體育。之于個人,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于國家,體育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是體現國家風貌和國家精神的重要窗口。
隨著Z世代的閃亮登場,我們看到體育同時還是展示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這是體育的魅力,也是新時代賦予體育的使命。出生于1995年到2009年的Z世代,是本屆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的主力軍。自呱呱墜地開始,Z世代就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攀升曲線輕舞飛揚,親眼見證并切身體驗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他們少了許多祖輩父輩胸中的悲情塊壘,擁有更多出去看看的機會,進而可以從容淡定地平視這個世界。西方政客操弄民意、雙重標準等丑陋現實,西方制度面對百年變局的進退失據,都成為某種生動“教材”,令Z世代看待世界的視野更加開闊、心態更加成熟,更能夠以客觀、理性、包容、開放的態度置身于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發展大格局之中。
亞運會這樣的體育盛會,既是中國Z世代同與各國青年同臺對決的競技場,也是他們與世界平等交流的嘉年華。他們的體育觀和金牌觀變得更加立體、飽滿和坦然: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洪荒少女”傅園慧的表情包在網絡上流行;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楊舒予因“可鹽可甜”、敢打敢拼圈粉無數,三人女籃的銅牌讓我們倍感驕傲;2023年的成都大運會,吳艷妮起跑前的霸氣動作火爆出圈……中國運動員展現出的鮮明個性,向世界描摹了中國年輕一代自信、陽光、率真、幽默的整體形象,也昭示著中國年輕一代愈發專注體育的本源,熱愛體育,享受體育。
生動的群眾體育實踐同樣讓我們觸碰著體育的本源——貴州村民們舉辦的“村BA”和“村超”紅遍全國,獎品有黃牛、香豬等農產品;天津的跳水大爺成為“頂流”,“生存一分鐘,快樂60秒”贏得萬眾喝彩;北京小學生新學期的課程表上,體育課“天天見”,排課量僅次于語文課,讓孩子們在體育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錘煉意志,成了全社會的共識。億萬中國人民的角色正在發生質的轉變,大家不僅僅是體育比賽的“看客”,更是體育運動的“主角”,享受體育正在成為全民風尚。
黨的十八大以來,體育事業被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坐標上謀劃,建成體育強國成為2035年我國發展總體目標之一。近年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等文件相繼印發,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截至2022年年末,全國體育場地數量達422.7萬個,經常參與體育鍛煉人數達到5億人左右,人均預期壽命從2012年的74.8歲增加到2022年的78.2歲……一項項可喜的數據背后,是人民群眾更加滿當當的幸福感和沉甸甸的獲得感,也是中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真實寫照。
在本屆亞運會賽事如火如荼之際,我們預祝這屆“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取得圓滿成功,為亞洲和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發展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