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歷的王希季院士真實感人的四件往事

2022-08-25 14:35:00來源:環球人物網作者:李頤黎
環球人物網編者按
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希季在今年7月26日迎來101歲華誕之時,遙遠太空中,中國首個科學實驗艙問天實驗艙與空間站核心艙組合體順利完成交會對接,中國航天員首次在軌進入科學實驗艙。對王希季來說,這無疑是最好的生日禮物。這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一生,就是放眼太空的一生。他主持過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研制,主持過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設計,參與過多艘神舟號飛船研制過程的技術把關……致力于幫助中國人在太空中走得更遠、更好。
本文作者李頤黎比王希季小14歲,是王希季登攀航天科技高峰的重要見證者。他是錢學森“四弟子”之一,早年在錢學森指導下探索中國衛星技術和空間技術,從事過火箭、衛星和載人飛船系統的設計與研究,是神舟號飛船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兼應急救生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在他眼中,王希季是最講“真”的。這種嚴謹、求實的氣質,在中國航天科學家身上代代相承,是航天精神之一,也是我們相信中國航天可以取得更大成績的底氣和信心所在。
以下是李頤黎對王希季四段往事的回憶。
夜聚中關村,謀劃改傾角
1965年8月,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了中央專門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討論和批準了中國科學院的衛星發射規劃方案,決定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爭取在1970年左右發射。會上明確了分工,由中國科學院負責衛星本體和地面跟蹤測量系統,由七機部承擔運載火箭的研制,由國防科委酒泉導彈試驗訓練基地(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研制地面發射設備。第一顆人造衛星工程研制由國防科委直接領導。
這次會議后,聶榮臻副總理同意七機部部長王秉璋和副部長錢學森等人的意見,由七機部八院承擔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運載火箭的研制任務,該火箭后來被命名為長征一號運載火箭。
王希季當時是七機部八院的總工程師。在他的領導下,人造衛星和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室副主任朱毅麟、總體組組長倪惠生和作為參數組組長的我帶領一批年輕的科技人員緊張地開展方案論證工作,并于1965年10月向國防科委委托中國科學院召開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和工作安排會議提出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運載工具方案設想(草案)》。該會議確定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后被命名為東方紅一號)的發射場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軌道傾角(衛星軌道面和地球赤道面的夾角)為42度。限于當時的條件,這一軌道傾角的確定沒有考慮到后來返回式遙感衛星的研制要求。


軌道傾角為42及70度時發射軌道在地面的投影

1966年3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地面系統會議召開,確定了以雷達為主,結合干涉儀、多普勒、光學等幾種手段跟蹤和測量衛星的方案,不過遺留了一個問題——入軌點在哪里的問題(入軌即航天器由發射軌道開始進入運行軌道)。這需要由運載火箭、衛星本體、地面測控幾方研究人員共同確定。
七機部八院1966年初開始了我國返回式衛星的方案論證工作,論證中研究人員發現返回式衛星需要更大的軌道傾角,不適合采用42度的軌道傾角。那么,東方紅一號衛星能不能也選用較大的軌道傾角呢?我們計算了長征一號火箭沿不同方向發射時所能達到的運載衛星的質量,結果證明東方紅一號衛星可以采用和返回式遙感衛星相同的軌道傾角。我向王希季總工程師匯報了這一結果,得到他的大力支持。
1966年4月1日晚,中國科學院和七機部有關領導及主要科技人員在北京中關村召開碰頭會,我也參加了。會上,王希季總工程師介紹了上述計算結果,他說:“一個發射方向被選定了,若后續型號需要再變就很困難,因此傾角42度有問題,它不符合我國返回式衛星(需要的)軌道傾角。”時任中科院副院長裴麗生也說:“第一顆(衛星)必須與以后的(衛星)結合,不結合就不行。第一顆還是搞極地軌道,這是個方向,不圖搞亞非拉虛名。”那時有一種說法,采用42度軌道傾角的優點是衛星主要飛經亞非拉地區,可以鼓舞亞非拉人民。這次會議經過討論,一致認為第一顆衛星的軌道傾角要與后續系列衛星結合起來考慮。
王希季總工程師在東方紅一號衛星工程中是負責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研制的。如果僅從運載火箭考慮,采用42度軌道傾角可以大大減少運載火箭研制的困難,但他能從全局出發,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上,主動提出更改原定的東方紅一號衛星軌道傾角。他把困難留給自己,把利益讓給國家。
隨后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召開了人造衛星軌道選擇會議,會議比較了軌道傾角為42度、60度—70度及90度左右的三個方案,與會者一致認為以60度—70度作為衛星的軌道傾角是最合適的。后來的實踐也表明,這一選擇是正確的。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搭載著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從1970年至1983年,我國發射的3個系列13顆衛星的軌道傾角均在57度—70度,大大節約了投資。
王希季于1999年9月18日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充分肯定了他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研制中的奠基性作用——他創造性地把我國探空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結合起來,提出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主持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制……


1999年9月18日,“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授獎儀式后,王希季與其他5位獲獎者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屠守鍔、楊嘉墀、黃緯祿、任新民、王希季、孫家棟

深入第一線,攻克回收關
王希季在1973年至1977年擔任508所的總工程師,該所負責我國返回式遙感衛星回收系統的研制。王希季總工程師領導研制人員積極研究和實踐返回消旋方案,取得返回式衛星回收系統首次成功。
1974年4月,五院在508所召開返回式衛星方案問題研究會。我在會上提出,希望立即考慮返回艙設計的改進方案,即增設消旋火箭或冷氣裝置,在制動火箭工作后,返回艙再入大氣層前對返回艙實施消旋,以解決返回艙的再入防熱問題,以后又多次提出此意見。
1975年9月,五院召開用消旋方案解決返回艙再入大氣層過程中外壓過大的技術討論會。為了準備采用消旋方案改進回收系統控制方案的論證,國慶節前我去五院501部朱仁璋家里取回他計算的消旋方案返回軌道的原始數據。回所后,我與組內的朱富林、黃元美、周培德等同志對消旋方案的返回艙軌道參數最大偏差量完成了計算。通過計算,進一步得到的結論是:消旋方案不僅對解決返回艙的再入防熱有利,而且對于回收系統采用以“過載-時間”控制為主的方案也很有利。
針對1975年發射的返回式衛星裙部被燒壞及返回艙落點偏差大兩個主要問題,航天五院確定了1976年發射的返回式衛星上采用多項改進措施的方案,其中對508所來說影響最大的是提供消旋火箭,并要由回收系統的鐘表按時發送“消旋火箭點火”的指令。在508所召開的返回式衛星任務動員會上,王希季總工程師說:“去年返回式衛星最大的問題是返回問題,返回軌道偏差大,再入防熱沒有解決;今后凡是對返回方案有改進的項目,我們所要積極支持。”
于是,508所從事返回式衛星回收系統和消旋方案研制的同志們積極行動起來,進一步分析了1976年發射的返回式衛星在制動發動機工作后、再入大氣層前采用消旋方案下的回收控制方案;我編寫了該衛星的回收系統程控切換判別準則,王希季總工程師批準了這一判別準則。


王希季批準由李頤黎編寫的返回式衛星FSW-0-2回收系統程控切換判別準則

為了增發消旋信號,回收系統修改了電路轉接盒設計,并重新在五院529廠加工生產。但第一批5只電路轉接盒的質量有問題。我提出改進加工工藝,重新投產,得到了林華寶副主任和王希季總工程師的支持。改進加工工藝生產出的配電盒在1976年和1978年發射的返回式衛星上表現良好。王希季還支持我和其他同志創造條件做了增加消旋指令和再入艙充氣指令后的可靠性試驗。
在王希季總工程師的指導下,回收系統堅持了產品質量第一的原則,進行了充分的各項地面試驗,才為1976年和1978年發射的返回式衛星圓滿回收作出貢獻。


1976年回收的FSW-0-2衛星返回艙

1976年發射的返回式衛星圓滿回收后,我和林華寶非常重視對1976年發射的衛星回收系統飛行試驗的技術總結工作。我根據衛星再入艙遙測緩變數據的下傳和處理等資料,計算和分析了衛星實際的兩艙(再入艙和儀器艙)分離過程和分離速度,并編寫了相應的計算和分析報告。同時對回收系統返回地面的回收控制鐘表、過載開關、電路轉接盒、降落傘等產品,由該產品的主管人員和系統組人員進行了回收物的測試或檢查,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了在后續衛星上的改進建議。在此基礎上,1977年8月由我和林華寶編寫了《FSW-0-2衛星回收系統飛行試驗技術總結》。王希季批準了這一總結。


FSW-0-2衛星回收系統飛行試驗技術總結報告封面

1980年2月,國防科委批準“返回式衛星回收系統”榮獲1978年至1979年國防尖端科研成果一等獎。
熱情的支持,切實的幫助
1983年1月,王希季擔任航天五院科技委主任。當時科技委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對全院空間技術的未來發展,特別是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作發展途徑的研究及概念研究工作。王希季主任于1986年4月至10月,先后主持召開了航天五院3次太空站討論會,從實際出發,多次明確表示主張中國載人航天應以飛船起步。
1986年4月,航天五院第一次太空站討論會召開,會議由王希季主持,討論了該院如何開展空間站論證工作,確定了各研究所開展的研究課題。508所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搞多用途飛船論證研究。6月,我執筆完成了《我國空間站救生系統方案設想》一文,交王希季主任審閱,他審閱后說:“這份報告寫得很好,你們又是第一個交來的。”


我國空間站救生艇的外形及構成(1986年7月17日提出)

1987年4月,五院空間站總體組成立,王希季任該組組長。同月,508所飛船論證組成立,組長是我。
1988年7月,“863”工程航天領域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主題專家組在哈爾濱召開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研究和方案論證第一階段論證結果評審會。專家組組織論證的5種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方案的論證單位代表在會上作了各自的介紹。


“863”工程航天高技術領域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專家組組織論證的五種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方案,方案一的多用途飛創方案是由508所提出并完成概念研究的

在這次會議上提出的多數方案(80%)都是各式航天飛機方案,只有一家(20%)提出了飛船方案。王希季主任作為評議專家,不顧多數人支持航天飛機的方案,堅持認為當時我國航天不具備超前發展的能力,也不具備全面跟蹤條件,載人航天只有以載人飛船起步才是切實可行的發展途徑,好高騖遠只會給國家造成浪費。


1988年7月,王希季(左一)在哈爾濱參加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研究和方案論證第一階段論證結果評議會

1989年10月,鑒于航空航天工業部個別單位對于中國載人航天以多用途飛船起步仍有不同意見,堅持主張以小型航天飛機起步,根據原航天部副部長劉紀原建議,在航空航天工業部科技委主任孫家棟和副主任莊逢甘的主持下,召開了“小型航天飛機與多用途飛船比較論證會”。會議由航天一院和五院科技委主任帶隊參加。會前,王希季主任安排我作主張采用多用途飛船方案的匯報發言,并認真修改了我的發言稿。
王希季主任決定由他帶隊,帶領508所董世杰、李惠康和我等人參加會議。獲得授權的我代表五院作了題為《多用途飛船匯報提要》的報告,報告說:“我代表五院向各位領導和專家匯報我院提出的多用途飛船方案設想,我院上上下下一致認為發展多用途飛船是我國實現‘突破載人航天,形成空間站的第一代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和作為軌道救生艇’的最佳選擇”。接著我以多用途飛船作為最佳選擇為依據,對多用途飛船的方案和小型航天飛機的方案進行了比較匯報。列舉了大量材料分析對比,從任務和要求的適應程度、技術基礎情況、配套項目規模、投資費用、研制周期5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得出了發展多用途飛船是我國突破載人航天、形成空間站的第一代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和作為軌道救生艇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最佳選擇的結論。
1990年6月,航空航天工業部所屬各單位一致表示,同意中國載人航天以飛船起步。至此,在航空航天工業部的范圍內對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發展途徑取得了共識。


2013年秋,王希季(左)與李頤黎在辦公室合影

親切的會見,深情的回憶
2015年11月26日,是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40周年的日子。當年11月29日返回式衛星回收,第一次獲取了我國返回式衛星在軌拍攝的遙感照片。
以慶祝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40周年為契機,當年返回式衛星總體室的老同志提出要聚會一次以示慶祝。于是成立了聚會籌備組,我是成員之一。
我們籌備組根據大家的要求,擬請在40多年前領導我們研制返回式衛星的王希季院士與老同志見面。王希季院士那時已94歲高齡,他愉快接受了我們的邀請。
2015年11月29日上午,王希季院士準時到達位于航天五院白石橋區的中禮堂。參加聚會的30多位老同志起立、熱烈鼓掌。王希季院士看到多年未見的老部下,笑逐顏開,與老同志一一握手。
我當時的發言中強調了兩件事,一是當天到會的既有1966年1月至1968年4月在七機部八院返回式衛星總體室工作的老同志,也有1968年4月之后在五院501部返回式衛星總體室工作的老同志;二是概述了王希季院士在508所及其前身從事探空火箭研制、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研制、返回式衛星總體和回收系統研制,以及作為五院副院長、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領導返回式衛星研制的事跡。


2015年11月29日,在返回式衛星總體室老同志聚會上,李頤黎(右)代表參會人員向王希季致歡迎詞

在我致歡迎詞后,與會同志以熱烈掌聲歡迎王希季院士講話。王希季說:“歡迎各位老同事、老同志來到這里開會。剛才李頤黎談了很多情況,對我過譽了,因為工作都是各位同志跟我一起做的,而不是我怎么樣怎么樣。我不過是帶領大家,跟大家綜合分析,然后做出決定。這個決定也不是屬于我的個人創造,都是屬于大家的功勞。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是(上海)機電設計院,機電設計院的誕生又來自中國科學院;當時按國家的分工,中國科學院負責衛星的全部工作。后來,我們調到七機部,作為七機部第八設計院,然后八院就分工搞運載火箭,運載火箭做到什么程度了?基本上初樣已經完成。
“那時候,錢老讓我們搞返回式衛星,把運載火箭(最初叫衛運一號,后來改為長征一號)交給一院,衛星(任務)后來就給了新成立的五院。五院成立之初,錢老擔任院長。上海機電設計院成立時副院長是楊南生,我那時是技術負責人,遷京后返回式衛星的總體由八院七室負責,今天到會的同志大都是七室的同志:吳開林、朱毅麟、李頤黎……
“返回式衛星在我們國家是第一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衛星,返回式衛星也是遙感衛星,也是我們國家載人飛船的基礎。載人飛船也是錢老關注的,我們做的方案叫曙光一號,曙光一號方案有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五個人的共4種方案。‘921工程’選了三個人的方案。那時航天飛機、空天飛機有六七種方案,大家對載人飛船總的來說沒有什么興趣,就是我們這些同志覺得根據中國的國情還是應該用載人飛船,所以我們這些同志在中國空間技術發展方面都是見證人、是非常重要的功臣。
“本來,508所在26日有個會,但是因為在唐家嶺開,我就沒有參加。今天諸位能夠到這里來開會,我家就在對面,來的方便,非常感謝諸位還惦記著我。到會的相當多的同志1958年就進來了,真難得有這么多人的聚會,原來說有20多位,今天來了有30多位。我今天非常高興,非常感謝諸位,謝謝大家。”


王希季(前排右五)與全體參會人員合影

王希季院士雖未能在26日參加508所的慶祝返回式衛星首次發射成功40周年的慶祝大會,但我在會議開始前展示的王希季院士給508所的題詞仍使與會者心潮澎湃。
那次聚會使我久久不能忘懷。王希季虛懷若谷,他把幾十年在航天事業上取得的成績都看作是“大家的功勞”;他平易近人,與每位參會者都一一握手,還同有的同志提起了往事;他對講話后的多達十幾種組合的合影,都含笑允諾。


2015年11月26日,王希季給508所的題詞

在2015年時,高齡的王希季院士仍每天堅持到辦公室上班半天,他時刻關心著中國空間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我作為比他小14歲的老航天人,應向王希季院士學習,繼續為把中國建設成航天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作者李頤黎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08研究所航天專家 本文圖片由李頤黎提供)
編輯:朱東君
編審:許陳靜

責任編輯:邱小宸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 jizzjizz之xxxx18|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老年 | 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91精品国产高清| 正在播放国产夫妻| 国产综合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18videosex日本vesvvnn| 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五月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国产97在线观看|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的网站|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日韩| 久久91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美女解开胸罩摸自己胸直播| 强行交换配乱婬bd|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japanese日本护士xxxx18一19 | 激情图片在线视频| 国产羞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国产91在线|欧美| yy6080一级毛片高清| 爱做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看 |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久久婷婷| 97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区免| 爱情岛亚洲论坛在线观看| 日本大乳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厨房掀起馊子裙子挺进去视频 | 亚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