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柏油馬路干凈整潔,綠油油的行道樹挺立兩旁,一戶戶農家小院窗明幾凈,遠方的千畝海棠競相開放……踏入河北省定州市遠近聞名的基層治理“樣板村”——三十里鋪,景致怡人,讓人無法聯想到這里曾是一個“老大難”村。

宋麗敏(左)
十幾年間,在村黨支部書記宋麗敏的帶領下,村內26條街道成功打通,基礎設施改造升級,以千畝海棠基地為依托的鄉村旅游產業人氣十足。如今,三十里鋪村的村民,腰包越來越鼓,日子更是越過越紅火。
“該村是定州市農村發展的縮影”,定州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定州市聚焦“組織優化、干部優化、考核優化”,著眼體制機制創新,健全完善人才選拔、管理教育、激勵約束制度,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能力突出的農村干部隊伍,全力構建鄉村振興的戰斗堡壘,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點燃鄉村振興“紅色引擎”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黨員發揮應有作用,黨的根基才能牢固,從而更好地服務人民。
為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全面提升,近年來,定州市大力實施基層黨組織“達標提質”工程,通過精準制定農村基層黨組織質量提升“十個標準”、創建基層黨建工作示范區和對表自查、集中整改、達標驗收、拓展提升等“六個方面工作”,在全市開展打造100個先進基層黨組織、選樹100個優秀黨組織書記、培育100個黨建特色亮點品牌的“3個100創建”活動,點燃了鄉村振興“紅色引擎”。
此外,為整治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定州市還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專項整頓行動領導小組,釆取市級領導一線辦公、市直部門一線幫扶、黨(工)委書記一線指揮、第一書記一線整頓、工作組一線駐村、組工干部全員聯系的“六位一體”整頓工作機制,確保及時整治,轉化到位。
如今,542個基層黨支部就像542面鮮艷的戰旗,在定州市的542個村(社區)吹起沖鋒號,帶領廣大群眾朝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優化基層干部隊伍結構,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而村(社區)強不強,則要看“領頭羊”。
在定州市南城區街道中軍帳社區,提起黨支部書記高志輝,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他始終站在為民服務的第一線,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任職以來,高志輝遍訪居民690戶、督辦服務事項130余項、累計公布事項500余件,為黨和群眾交上了一份100%滿意的答卷。不僅如此,高志輝還密切關注困難群眾,他自籌資金4000多元,親自為社區老黨員張占軍修繕房屋;全程陪伴80多歲的孤寡老黨員高同順住院治療,真正做到了把群眾當家人,把公事當家事。
在高志輝的帶領下,中軍帳社區于2021年2月榮獲定州市委、市政府頒發的“2020年度千分制考核綜合評價先進集體”稱號,他本人也在同年榮獲”河北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榮譽稱號。
像高志輝這樣的“領頭羊”在定州市還有很多。為大力加強村(社區)“兩委”干部隊伍建設,把干部選好、把班子配優,近年來,定州市在村“兩委”換屆工作中,把選任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辦事公道正派的黨組織帶頭人作為關鍵環節,緊盯“兩委”干部年齡、學歷、性別等要求,提升標準,通過“挖、請、引、薦”等多種方式,廣納賢士、廣招人才。
如今,定州市的村(社區)“兩委”干部隊伍平均年齡下降7歲,50歲以下(含50歲)村黨組織書記占比提升25個百分點,大專以上學歷黨組織書記占比提升10.5個百分點,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等人員占比提升42個百分點,“兩委”干部高中及以上學歷全覆蓋,每個村(社區)至少有一名35歲以下年輕干部、一名女性成員全覆蓋。
氣象新、活力足,村(社區)“兩委”班子結構的大幅優化提升,也讓定州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更有底氣。
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過去,定州市部分村干部干事激情不高,存在“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思想觀念,可如今,這一切悄然發生了轉變。
“我們村的干部過去推著干工作,現在個個摩拳擦掌,人人思進爭先,全村處處洋溢著干事創業的熱情,發展年年有計劃,村子年年有變化,村民們都給村干部豎起了大拇指,為他們點贊!”談起村子里的變化,75歲老黨員陳連友的喜悅溢于言表。
原來,為充分激發出村“兩委”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定州市創新村“兩委”干部考核管理工作,實行量化考核動態管理制度,綜合運用日常考核、專項考核和集中考核等辦法,強化對村“兩委”干部履職盡責情況的常態化監督,樹立“干在平時、比在平時、優在平時”的鮮明導向,將考核結果與經濟待遇、政治待遇、整頓使用“三掛鉤”,有效解決了干好干壞、干與不干一個樣問題。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該市每半年開展一次農村(社區)“兩委”班子及成員綜合量化考核,具體分為綜合任務評價考核和重點工作任務考核,最終依據考核結果計算得分,進行定檔。定檔優秀、書記主任“一肩挑”的績效補貼最高可達22000元,折合月工資6500余元,讓大家意識到了只要好好干工作,經濟上就會有甜頭,政治上就會有奔頭。
量化考核的“指揮棒”,真正激發了干事的“內動力”。“比作為、比擔當、比貢獻”的良好氛圍切實強化了村干部的責任落實,更推動了干部工作作風的轉變,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中堅力量培養造就增添了“新動力”。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而今,定州市按下了鄉村振興的“快進鍵”,基層黨組織煥然一新,干部隊伍實力強勁,考核制度激發熱情,一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這片大地上徐徐展開。(馬朝偉 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