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

修建泰緬“死亡鐵路”:日軍刺刀下,戰俘和勞工死亡率近40%

2024-09-05 08:55:18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作者:周明
大號 中號 小號

如果要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哪一支軍隊戰斗力最強,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答案。但如果要問哪一支軍隊最兇殘、最沒有人性,大多數人都會給出同一個答案,那就是日軍。在戰爭中,日軍對平民燒殺擄掠,對戰俘虐待殘害,在戰場上刻意射殺醫護人員,完全無視國際法和戰爭法,犯下了累累罪行,可謂罄竹難書。

日本軍隊長期推行“武士道教育”,以“七生報國”為榮,以繳械投降為恥,因此對投降的敵方戰俘也極其鄙視,對其任意凌辱、虐待、殺戮。加上日軍的后勤補給系統一直存在嚴重缺陷,連自己軍隊的物資供應都難以保障,更不用說對戰俘的后勤支持了。許多日軍軍官為了減輕后勤負擔,甚至命令士兵將體弱、患有傷病的戰俘“就地解決”。在日軍看來,保障戰俘權益的《日內瓦公約》根本就是廢紙一張。因此在戰爭中虐待、殺害戰俘的行為可謂不勝枚舉。

1941年12月,日軍在菲律賓登陸,發起菲律賓戰役。由美國陸軍上將麥克阿瑟指揮的美菲聯軍總兵力約13萬人 (其中美軍約3萬人,菲軍約10萬人) ,雖然兵力不少,但裝備落后,訓練也不足,相比兩個師團約5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整體戰斗力存在劣勢。所以面對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主動放棄了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率領主力撤到巴丹半島繼續抵抗。

隨著日軍在東南亞相繼占領泰國、馬來亞、新加坡和關島,美菲聯軍在巴丹半島的處境變得日益孤立無援。面對這樣的困境,麥克阿瑟將軍所期待的反攻變得遙不可及。美國高層也明白巴丹半島的陷落是遲早的事情,為了避免已在1941年12月晉升為上將的麥克阿瑟落入敵手,羅斯福總統下令麥克阿瑟撤離菲律賓,前往澳大利亞組建西南太平洋戰區。

1942年3月11日晚上,麥克阿瑟將指揮權交給喬納森·溫賴特中將,離開菲律賓,這動搖了在巴丹半島上糧盡彈絕的美菲聯軍的軍心,士氣一落千丈。

4月3日,日軍發起了第二次總攻,美菲聯軍資源耗盡,難以為繼。4月9日,愛德華·金少將率7.5萬美菲聯軍 (其中美軍9300人) 向日軍投降。同時,2.6萬平民逃至巴丹半島,總人數超過10萬,這一情況遠遠超出了日軍的預期,導致糧食供應嚴重不足。

于是日軍決定將這7.5萬戰俘轉移到120公里外的奧德內爾戰俘營。整個轉移分為三個階段,從巴丹半島最南端的馬里韋萊斯機場以東4公里處的167號里程碑開始,首先步行至圣費爾南多,戰俘們在這里乘火車抵達卡帕斯鎮,然后從卡帕斯鎮步行11公里抵達終點站奧德內爾戰俘營。一開始愛德華·金少將還很樂觀,覺得四五天的時間走完120公里,而且中間還有一段可以乘坐火車,應該是簡單輕松的。但是愛德華·金少將根本想象不到,這段120公里的路程,日后會被以“巴丹死亡行軍”載入歷史。

4月10日,也就是愛德華·金少將率部投降的第二天,在日軍刺刀下,7.5萬美菲俘虜踏上了死亡行軍之路。在出發之前,日軍就收繳了戰俘身上除隨身衣物外的所有物品,而且沒有配發任何食物和飲用水。戰俘保持四人一排,十人一列,四十個人一個方隊行軍。日軍除了派人隨隊押解,還在道路兩側每隔一段距離設有固定哨兵進行監視。

日軍在出發前就宣布,所有掉隊者都將被視為逃跑而就地處決!但是沒有交通工具,大量傷員和重病患者注定要落在隊伍最后,他們也成為“巴丹死亡行軍”的第一批犧牲者。

還有行動能力的傷患最初還咬牙堅持在隊列中,但4月初的熱帶雨林地區,氣溫還很高,濕度很大,加上不能補充水分,很快就有人體力不支,開始掉隊了。對于這些掉隊者,押送的日軍士兵毫不客氣,過來就是一槍。槍殺還算是痛快的,如果是被刺刀捅了,不是刺到要害,那就要等到血流干了才會死,相當痛苦。

兩三個小時之后,隊列中的其他戰俘也堅持不住了。炎熱天氣加上太陽暴曬,長時間露天行軍人很快就會脫水。巴丹半島地處熱帶雨林,所以泉水、自流井和溪流還不少。當饑渴難耐的戰俘們看到路邊的水塘,盡管水非常渾濁還泛著綠色的泡沫、散發著陣陣惡臭,明知道喝下這樣的水,很可能生病,但能喝上一口也是幸福的。于是有戰俘向押送的日軍士兵報告,請求出列去喝水。在得到批準之后,就有五六名戰俘沖了過去,但是他們還沒有跑到水塘喝上水,眨眼間就被射殺了——日軍毫無信義可言。

在最初的三天里,日軍就沒有發放過任何食物和飲水,由于缺水,導致體力不支又會被日軍就地殺死,成百上千名戰俘因此失去生命。

三天之后,歷盡磨難的戰俘終于到達了圣費爾南多,在得到了少量食物和飲水后,戰俘們被塞進悶罐車廂,正常最多只能容納30人的車廂,日軍卻塞進了上百人,虛弱的戰俘很可能會因為空氣不流通而窒息死亡。這個時候只有坐在車門口的位置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

“死亡列車”駛入卡帕斯鎮,甚至不用日軍的刺刀驅趕,戰俘們爭先恐后跳下車廂,只為了能夠盡快呼吸到新鮮空氣。那些已經死去的,和奄奄一息無法行動的戰俘,則永遠留在了車廂里。

下車之后的戰俘重新整隊,踏上了通往奧德內爾戰俘營的最后路程。 連續幾天的高溫和食物飲水的短缺已經讓他們極度虛弱。 他們本以為只要像之前一樣咬牙堅持,就能熬過這最后一段行程。 然而,日軍竟突然下令: 以兩倍的速度跑步前進。 經過這幾天的行軍,戰俘們很清楚,如果不執行日軍的命令,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他們沒有也不敢有絲毫猶豫,拼盡最后一絲力氣向前奔跑, 稍有遲緩,就會遭到日軍士兵用皮鞭、槍托的毆打,而一旦體力耗盡而掉隊,等待他們的就是被槍殺或者被刺刀捅死。

4月16日,經過整整六天的長途跋涉后,戰俘們終于到達了奧德內爾戰俘營。此時,出發時的7.5萬戰俘,只剩下6萬人了,也就是說在120公里的路途中,總共有1.5萬人喪生,折算下來,平均每10米就有1.25人死去,稱其為死亡行軍一點都不夸張。

在到達戰俘營之后短短兩個月時間里,又有2600名戰俘由于各種原因身亡。情況穩定之后,日軍又迫使戰俘在食物、藥品和飲用水極度短缺的條件下從事高強度勞動,導致戰俘死亡率非常高——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戰俘營中盟軍戰俘的死亡率高達三分之一。

就連溫賴特中將這樣的高級將領,也是同樣待遇,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后獲釋時,他的體重從180磅 (約81.7公斤) 降到90磅 (約36.3公斤) ,形容枯槁。中將尚且如此,普通戰俘就更不用說了。

巴丹死亡行軍開始時的7.5萬名戰俘,到1945年美軍重新占領菲律賓時,僅有7500人還活著,是名副其實的九死一生。而在最初僅僅六天的死亡行軍中,死者就達1.5萬人,確實觸目驚心。

除了死亡行軍,日軍在東南亞的暴行錄上還有更為血腥凄慘的“死亡鐵路”這一筆。

1942年6月,日軍在占領泰國和緬甸后不久,便迅速啟動了泰緬鐵路的建設工程。日軍這么急于修建鐵路,主要原因是東南亞的泰國、緬甸現代交通非常落后,加之熱帶雨林和連綿山脈的地理特點,使得軍事行動對鐵路和公路的依賴度極高。日方深知,修建泰緬鐵路對于鞏固對泰國、緬甸的占領具有重要意義。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英國殖民當局就曾經考慮修建泰緬鐵路,還進行了路線勘測,但發現沿線工程條件太過艱難險惡,在415公里長的線路上,有大約360公里路段要穿越他念他翁山區的熱帶雨林,這里不僅人跡罕至,山高林密,而且地形極為復雜,需要建造400多座橋梁以及數百座高架橋,施工難度極大,所以英國最終放棄了修建鐵路的念頭。

但是日軍為了掠奪東南亞的石油、橡膠和鐵礦石等重要戰略物資,已經顧不得這些,以當年英國勘測的路線為基礎匆忙開工。原本預計需六年完成的工程,日軍不斷縮短工期,最終要求在18個月內完成。

鐵路工程在泰國和緬甸兩端同時啟動,分別從泰國的北碧府和緬甸的丹彪扎亞開始對向施工,途經桂河大橋、塔基蘭、探卡賽和王坡等重要站點。

由于缺乏大型筑路機械,這項工程主要依賴人力。日軍為此動員了超過40萬人的施工隊伍,包括1.2萬名日軍第5鐵道聯隊成員、6.2萬名盟軍戰俘 (其中3萬名英軍、1.3萬名澳大利亞軍、1.79萬名荷軍和600多名美軍) ,這些戰俘大多在新加坡和緬甸的戰役中被俘。此外,還有超過35萬名勞工參與,包括5萬名泰國勞工、18萬名緬甸勞工、8萬名馬來西亞勞工和5.4萬名印尼勞工。

在工期緊迫且缺乏機械的情況下,日軍對所有參與鐵路建設的人員進行了極限壓榨。戰俘就不用多說了,三十多萬名勞工,都是在刺刀的威脅下被強征來的,這些勞工的境遇和戰俘比起來也好不了多少。

戰俘和勞工用最原始的工具從事開鑿、劈山、回填等重體力勞動。通常4個人一組,其中一個人拿著鋤頭或者很重的挖掘鏟來松土,另一個人把挖下來的土塊裝到籃子或者袋子里,袋子用鐵絲綁好,套在大約1.8米長的竹竿上,竹竿的兩端搭在另外兩個人肩上。當袋子裝滿了,兩人就擔著一袋子土塊運到轉儲區域卸下來,再回去繼續抬運,如此周而復始。

即便如此,日本看守仍然不斷加重工作量,要求戰俘和勞工每人每天必須完成2.5個土方的挖掘,完不成任務就不允許回營地休息。戰俘和勞工通常天亮之前就開工,晚上十點以后才能收工。在工作時,稍一停下來喘息,就會遭到日本看守的毆打。據美國戰俘馬丁· 錢伯斯回憶,日軍曾經強迫他連續工作了133天,而且有時候還是白天加上黑夜通宵的連軸轉勞動。

在這樣的勞動強度下,日軍提供的食物卻連最基本的熱量標準都達不到,戰俘和勞工嚴重營養不良,完全靠著透支生命在苦苦支撐,戰俘和勞工平均體重都下降了三分之一。再加上這一地區地處熱帶,氣候炎熱、瘴氣肆虐,清潔的飲用水無法保證,因此疾病橫行。本來戰俘和勞工身體就很虛弱,又缺乏醫療衛生條件,所以死亡率極高,工地上、路邊乃至營地里,幾乎到處都可以在地上看到尸體。一位幸存的英軍戰俘回憶說,他眼看著同伴一個接一個地倒在地上,整個工地尸橫遍野,慘不忍睹。

盟軍很快就發現日軍在修建鐵路,盟軍也很清楚這條鐵路一旦建成,對于東南亞地區的戰爭會有怎樣重大的影響,因此迅速派出飛機來轟炸。日軍在這一地區空中力量很薄弱,難以抗擊盟軍的空襲,便要求戰俘通知盟軍:你們轟炸的工地上是你們自己國家的士兵。盟軍在確認了這一情況后,不得不停止了對這條鐵路的轟炸。

在整個泰緬鐵路修建過程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桂河大橋了,這座大橋位于泰國首都曼谷西北122公里的北碧府,日軍調集了約7000名英軍戰俘來修建這座全長僅300米的桂河大橋,面對日軍的刺刀以及極其惡劣的施工條件,英軍戰俘卻發揮所謂的“軍人榮譽”,拼盡全力于1943年2月建成了一座木制大橋,同年6月又建成了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建橋的英軍戰俘也付出了慘痛代價,在大橋不遠處的戰俘墓地里就安葬著約1750名英軍戰俘。最終這兩座大橋都在1945年4月被美軍飛機炸毀。現在我們看到的大橋是泰國政府戰后在原址重修的。

1957年,英國著名導演、被稱為“英國電影臺柱”的大衛·里恩,根據作家皮埃爾·鮑李以這座橋和它的故事為原型的小說改編、拍攝了影片《桂河大橋》。這部電影火爆一時,上映后還奪得195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男主角、最佳音樂五項大獎,也正是因為這部電影,桂河大橋以及泰緬鐵路廣為人知。

但是,真實 的鐵路 修建,遠比電影中所展現的血腥。1943年10月17日,從緬甸和泰國兩端相向修建的鐵路貫通,10月25日正式通車,工期比日軍計劃的18個月竟然還提前了兩個月,只用了16個月就完工了。

代價則是參與鐵路修建工程的戰俘和勞工的累累白骨

6.2萬名盟軍戰俘中死亡1.2萬人,其中英國戰俘至少死亡6900人,澳大利亞戰俘至少死亡2800人,荷蘭戰俘至少死亡2700人,美國戰俘至少死亡130人,死亡率達到20%。

35萬名勞工中死亡超過13萬人,其中泰國勞工死亡1萬人,緬甸勞工死亡4萬人,馬來亞勞工死亡4.2萬人,印尼勞工死亡4.5萬人,死亡率高達40%。

在40多萬參與施工人員中,死亡總數近15萬人,死亡率約為37.5%。 全長415公里的鐵路,平均每公里就要死亡360人,不到3米的鐵路就要付出一條生命的代價, 用死尸枕藉來形容是毫不夸 張,“死亡鐵路”名副其實。

這條幾乎是在累累白骨上建成的死亡鐵路通車后,日軍平均每天的運輸量近3000噸,成為日軍在東南亞重要的補給線。泰緬鐵路在戰爭結束后逐漸廢棄,直到1980年代,泰國政府重建了泰緬鐵路在泰國境內的路段,現在這條鐵路已經成為泰國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鐵路沿線基本上保留了當年的風貌,火車還是破舊不堪,火車車廂里也沒有空調,人們坐在火車上,仿佛能夠穿越時空,回到八十年前。當火車在熱帶雨林中隆隆駛過,還有多少人仍然記得鐵軌下的無數冤魂,永遠在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殘暴 罪惡。

考文 獻:

1、列斯特.坦尼、史雪蓮:《活著回家,巴丹死亡行軍親歷記》,范國平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

2、劉超、張憲文、朱慶葆:‌《泰緬“死亡鐵路”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年。

3、兒島襄:《太平洋戰爭》,彤彫譯,東方出版社,2016年。

責任編輯:蔡曉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2018| 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免费播放| 好男人社区神马在线观看www|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精品免费专区| 四虎精品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综合成人网| 国产美女牲交视频| 亚洲熟妇AV乱码在线观看|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18|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夜月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 ~抓码王57777论坛| 狼色视频在线观免费观看| 大屁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97人人超人超人国产第一页|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亚洲一级大黄大色毛片| 91香蕉短视频| 日本xx18护土|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男女深夜爽爽无遮无挡我怕|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自拍|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午夜小视频免费|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视频在线!| 一级一片免费视频播放| 波多野结衣被三个小鬼|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亚欧免费无码aⅴ在线观看| 露脸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18videosex性欧美69| 日韩在线视频免费看| 哒哒哒免费视频观看在线www|